周日,行經台大校園,看到許多人身穿學士服,捧著滿滿的花束,頓時明白畢業典禮就在今天。想起20多年前,我也從這裡畢業,如今談不上什麼成就,倒是親眼目睹產業與職缺大挪移,不禁感嘆:科技推陳出新,所謂的「熱門系所」並無法保證職場之路永遠鍍金。 

當年,台大熱門的系所,除了傳統榜上有名的醫學和電機外,法律系竟排名大躍進,成了不少人心中的第一志願。還記得,進研究所的第一天,進行自我介紹,某位高瘦的男同學提到,「我是台大法律系畢業的」,其他人莫不竊竊私語,「他是瘋了嗎?念法研比較有前途,幹嘛來念新研啊?」可見法律系時值的崇高地位。 

隨著越來越多政治明星出身法律系,包括陳水扁和馬英九等,法律系也獨領風騷好幾年。然而,國考制度轉變,律師名額暴增,從2010年錄取率不到7%,去年則衝上33%的新高,僧多粥少之下,律師也掉入「難賺」的行業,昔日光是實習,月薪就有5萬多,現在暴跌剩下2萬出頭,難怪曾聽聞資淺律師一直抱怨,「當初不該聽爸媽的話硬讀法律系,律師真的不等同於高收入。」 

律師的金字招牌掉漆,醫生也因健保給付制度的關係,收入大幅銳減,某外科總醫師談起自己的薪水,十分羞澀,因為「只有8萬多,真的太少了,沒幾個親友相信,比一些髮型設計師還要差!」逼得一堆優秀的外科人才,只好往醫美發展;對照下,某知名中醫師親口對我說,「以前沒健保,動輒月入50萬元以上,現今有20萬元就偷笑,幸好我執業的早,先賺先贏。」 

更別說媒體業了。當年進政大新研時,700多人報名,錄取才20多人,錄取率不到3%,人人都抱持著要當「大主播」和「大記者」的夢想,以我為例,一畢業就進入聯合報,底薪加稿費,月領約5萬;但現在,媒體已成艱困行業,30K的比比皆是,卻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要會寫稿、做影音、辦活動,最好還會賣報紙和雜誌,搞得年輕人視為畏途,研究所報名人數也因此腰斬。 

話說回來,各行各業都有辛苦之處,大環境再不好,依舊有傑出人士。律師業確實不好混,但我一個朋友在美國執業,專長是科技專利,由於這類人才只占全美律師約3%,非常炙手可熱,加上他在圈內已小有名氣,年薪也超過千萬台幣,羨煞許多同行。 

另外,金融業向來也以「高薪的搖籃」聞名,但金融科技(FinTech)崛起,花旗銀行就認為,未來至少有高達3成的員工會被裁員,更驚人的是,原本以為裁員潮只鎖定在第一線人員,但資誠會計事務所最新的調查卻顯示,有高達近半成的高資產族,未來有意由機器人幫忙理財。 

換句話說,「我的理專不是人」,將來可能是一個普遍現象,這也讓不少靠高佣金過活的理專,大增危機意識。機器人冷靜、理性,有大量且豐富的資料可以參照使用,的確是職場上可怕的競爭對手,但如何讓自己與眾不同,跨界、多元、彈性,讓機器人無法取代,甚至成為下一波主流產業所需,值得所有還在職場上打拼的你我加以深思!

作者:盧燕俐(財經媒體人、理財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