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國際化的行政作為繁多,舉凡財經國際接軌到路標雙語化、經濟海外連結到文化資訊交流,看看亞洲最國際化的城市新加坡,國際化一直是她的保命丸。然而,歐洲也有很多國家是完全國際化的,但長久而言卻沒從國際化那獲得甚麼好處。所以,達成國際化並不代表解決了一個城市或國家的困境,而設定「為什麼要國際化」的戰略目標才是決定城市命運的重點。

「超越新加坡」是台灣政治人物過去常喊的口號。至今,台北沒有辦法趕上新加坡,台灣也尚未超越新加坡。520以後,中央行政立法都是民進黨執政,地方6都綠營居多,只要地方政府能跟中央密切攜手,「一個台灣」是可能超越新加坡。

新加坡人均GDP5.6萬美元,台灣2.26萬美元,新加坡大學畢業的底薪是台灣的3倍以上,台灣的最低工資正是新加坡傭工的工資。在台灣的眼中,新加坡毫無民主與自由可言,遑論幸福;但在新加坡的眼中,台灣是窮得只剩下小確幸的地區。

新加坡政府單位皆為服膺經濟增長而存在,基礎建設的官方機構如港務局、裕廊鎮管理公司、市區重建局、公用事業局等早早就脫離出來成立法定機構,6萬名僱員幾乎都是約聘僱晉用,轉為企業化經營。政府企業一開始就遵守商業化原則,政府僅是大股東而成為政聯企業而非國營事業,紛紛陸續上市更具備國際競爭力。

相對地,台灣的政府機構以創造人民幸福為目的,公共事業無論是水價、電價、大眾運輸票價等都具有濃厚社會照顧目的,數10年鮮少根據成本而調動。從醫療照護體系的理念更可看出這2個完全不同的價值體系南轅北轍的公共政策設計。台灣的全民健保是以福利保險制度來設計,新加坡的醫療照護是自力更生,自己用自己的戶頭來看病。更別說,新加坡的媒體環境是一言堂,台灣政府的聲音從來就是在眾說紛紜中被淹沒。

這樣的2個國家在截然不同的軌道系統上,通往不同方向、不同目標。如何超越與追趕呢?但國家與國家之間仍有整體競爭力(包含人民幸福感)足以相較高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經濟、文化、人才、資訊的國際連結度成為影響整體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柯文哲市長從舊金山回來後,喊出「台北要做華人世界的舊金山」成為創意、創新與創業的國際都市,因為台灣有華人世界最民主、最自由的風氣。那我們要看看如此守規矩的新加坡,從小三就進行分流分班的教育制度,中小企業佔99%產業產值卻只有2成的經濟結構,如何支撐創意、創新與創業?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國際財富豐厚、國際人才頂尖,而且科學園區內設施精密完備達標國際水準,起手之初一切以國際頂級為標竿。

以2000年建立生物醫學科學院為例,政府以副總理為主席成立委員會,並成立國際顧問委員會,找來17位世界頂級國際生物醫學科學家及工業領導,其中包括3位諾貝爾獎得主。接著建立啟奧生技中心(Biopolis),7棟研究大樓配備世界最尖端的設施及200萬平方英尺的實驗室,對外招來的外國專家就佔了9/10,並陸續選拔資助新加坡學者到國際頂尖生醫研究院攻讀博士。為了便利私人與公部門交流合作,科技局也轉型成為A Star,專門對研究成果進行商業化操作。同時間他們也以同樣與國際接軌的模式成立信息通信技術的Fusionopolis (啟匯資訊中心)。這些前瞻產業政策與國際同步,都是發生在距離現在15年前的事。

台灣這20年來的深耕在地化讓台灣的人文成為最美麗的風景,現在應該啟動產業的競爭力作為帶動國際化的策略目標。以台北為例,在南港有國家級生技產業廊帶及會展產業,在內湖科技園區擁有絕佳的ICT產業群聚,廠商就有4千多家,年營收將近4兆。蔡英文總統提出打造台灣成為亞洲矽谷,台北市的「東區門戶計畫」若能結合中央產業政策,吸引國際人才、進行產學合作技術轉移,引進國際資金創投,鼓勵國際生技與高科技大廠來南港內湖科學園區成立公司等等,台灣就能從這裡進入全球國際的生技供應鏈,而高科技產業若能成功連結新竹科學園區形成科技走廊,掛勾矽谷,讓產業的競爭力成為國際化的策略目標。

有了國際產業的高度連結,自然國際人才移入,要留住人才,必然要有友善的生活環境與多元文化。如此一來,城市的國際化公共服務建置靠需求拉動供給,全方位的鋪展開來,自然國際友善使用率就會高。

在國際上,台灣準備好成為新加坡的競爭對手自居了嗎?新加坡在過去10多年來利用中國及印度的經濟增長獲得巨大的利益。眼下的東協、印度這塊教育、醫療、金融、物流等高端服務的大餅,台灣跟新加坡將可望是共同競逐的對手。台灣擁有很多新加坡所沒有的知識服務強項,例如捷運運營、U-bike系統管理、電動摩托車、醫療院所興建與管理、醫療器材、都市規劃、地下滯洪池、環保垃圾及廚餘處理等,都是可以直接對東協、印度國家進行知識經濟輸出的。

此外,台灣中南部的製造業、多樣的服務業、靈活的零售業與精緻農業正是切中東協與印度廣大內需市場所需,而這也正是過度發展知識經濟的新加坡失之交臂的。在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中,首都外交在東協城鄉差距大的國家幾乎等同兩國外交,台北如果可扮演這一個關鍵領頭羊角色,利用首都外交擔任台灣隊的隊長,將可以以首都對首都的高度,讓中央政府將台灣北中南東的產業帶出去。

520過後,只要中央與地方政府站在攜手合作的這條起跑線上,一個團結的台灣才有可能跑贏新加坡。

(圖: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黃瓊雅(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