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姑丈去世了。他退休前,在日本的大企業裡工作了數十年之久。也不知為何我們野島家族在企業或銀行上班的人還挺多的,也許因為我祖父曾經是明治時代的經濟界要人,開設過幾家銀行的緣故吧。在這樣的家族背景之下,成為一名報社記者、整天忙於寫書的我,顯然是個異端份子,被家族親戚視為古怪的傢伙。

但是,我這個姑丈是很愛讀書的知識人,每次我有新書出版了,他都會買來讀,還會送我一些小禮物表示祝賀,或者請我吃飯。在日本社會裡,親戚關係已經變得非常淡薄,我們野島家族也不例外。所以,對我來說姑丈是為數不多的和我關係親密的親人之一。

他走得很突然,去世的原因是腦梗塞,因為他的歲數也超過80歲了,所以當他撒手人寰的消息傳來時,並不會感到太意外,那段時間我剛好在國外出差,沒能出席他的告別式,而是參加了他的「末七」(49日)法會。在日本,這是除了葬禮之外,「末七」法會是最重要的悼念儀式。近年來,日本人反而不太重視「頭七」這個日子,不太會舉辦特別的祭奠活動。

3月底的某日,是姑丈的「末七」,墓地附近的會場聚集了很多掃墓的人。一問墓地的負責人才知道,原來當天是在「彼岸」的期間內(注:彼岸,是一種源自佛教的習俗,以春分或秋分為準,前後為期一個禮拜的期間。日本人會在這期間進行掃墓,悼念已故親友。)我對日本的這些婚喪禮慶的習俗不太熟悉,一直以為「彼岸」就是類似台灣的清明節,但是仔細查了資料後才知道,屬於24節氣之一的「清明」和源自佛教的「彼岸」基本上沒有任何關係。

所謂「彼岸」的概念,是基於生活在充斥著煩惱和迷茫的世界「此岸」,也就是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我們,能夠通過種種修行抵達「頓悟」的世界,即「彼岸」的境地。掃墓,是一種修行。本質上來講,日本的「彼岸」不是為了死者,而是為自己所做。

另一方面,台灣人為什麼在清明節這一天去掃墓,我就不是很清楚。原本是為了緬懷先祖和慎終追遠的日子,不知從何時開始,變成了家族掃墓和踏青的一般印象。先前,我寫過一本關於中國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的書,這幅畫據說是描繪了清明節去掃墓的人們,所以起名為清明上河圖。

基本上,日本人沒有過清明節的概念,只有沖繩人,至今仍保留了清明節去掃墓的習俗。相比之下,日本的「彼岸」只是追思悼念故人,而臺灣的清明節則是給人一種家族全員一起出遊郊遊踏青的感覺。

然而,日本和台灣的共同點則是都保留了在春季給祖先掃墓的習俗。或許是因為日本的冬天太冷了,即使想去掃墓也不方便,有不少地區的墓地都被大雪覆蓋的緣故吧。日本的「彼岸」在3月底,而台灣的清明節是4月初,剛好是冬去春來的季節交替時期,也是外出遠足、令人身心愉快的季節。選擇在這時候去掃墓,也很合情合理,人類對季節的感受也很敏銳。

因此,可以大膽推測或許在很久很久以前,東亞地區原本就有春季去掃墓的慣習,感謝先祖在嚴峻冷冽的冬天都在保佑和庇護自己,而為祖先祈福。後來,隨著儒教、道教、佛教的影響,人們為這個習俗各自加上了宗教性的「理由」吧。

在姑丈的「末七」法會,原本應該一邊聽著漫長的誦經,一邊思念離開人間的姑丈。不知不覺,我卻走了神,思考著彼岸和清明節的異同。

(圖: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野島剛(日本資深媒體人,前朝日新聞台北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