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首度監測民俗宗教活動大甲媽祖繞境,到目前為止,2次隨行活動監測期間,測得PM2.5細懸浮微粒濃度最高達1422微克,超過71微克「紫爆」有害等級的20倍,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11日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承諾會在1年內針對大型民俗活動在不同時間、地點和時間施放鞭炮產生的PM2.5濃度筋進行規範。同時,影像工作者也發起拍攝PM2.5空汙的拍攝計畫,藉此突顯台灣遭受嚴重空氣汙染的現況。

環保署今年首次針對大甲媽祖繞境活動派出隨隊空氣品質監測,只要沿途施放鞭炮或煙火,就會立即測量可能會致癌的PM2.5細懸浮微粒濃度數值,環保署表示,當大甲媽祖遶境行經彰化市中正路一段與民生路交岔口時,因為民眾迎神施放鞭炮和煙火,測量人員才會在隊伍中測出最高值,只要PM2.5的濃度超過71微克,就是「紫爆」危險等級,民眾最好儘快離開現場。

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資深紀錄片導演蔡崇隆指出,他近年來居住在嘉義地區,深感南部的空氣汙染日益嚴重,今年大甲媽祖遶境期間,除了環保署監測空汙外,民間團體自行測量的PM2.5數值高達349微克,嚴重危害民眾健康。

蔡崇隆去年已和關注PM2.5空汙問題的實驗片導演、雲林科技大學視傳系老師林泰州發起「找藍天」空汙影像拍攝計畫,已找好18組紀錄片導演,以動畫、紀錄片等方式記錄台灣日趨惡化的PM2.5汙染議題。

「我們的拍攝團隊跨越老中青三代,最年輕的導演是18歲的高中生,最資深的是52歲的紀錄片工作者,希望透過影片創造一些社會氣氛的討論平台」,蔡崇隆表示,透過影像拍攝計畫,希望為社會運動留下一些討論的空間,此活動將於4月發起群眾募資,5月完成拍攝,並於6月起在全台舉辦12場巡迴放映計畫,透過視覺藝視喚起民眾對社會議題的了解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