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電視節目中提到,有網友提倡「青埔還有1字頭房價,適合小資族!」朋友看完立刻問我,「妳真的鼓勵買青埔,一個連生活機能都談不上的新興重劃區?」我很肯定的回答,「我個人不會買青埔,因為這裡完全不符合我的住屋需求,但它能滿足特定人士,適合某些人!」

我的意思是,我既不會開車,也不貪圖1字頭房價,更不想和滿坑滿谷的投資客為鄰,就自住而言,完全不在我的考量範圍內;朋友問,他呢?他預算不多,還有兩個小孩要養,每月可支配所得也不多,青埔似乎是個選擇。

其實,我一直認為,買房是件很主觀的事,適合我的,不見得適合你,雖有通用準則可以衡量,但並沒有標準答案。以我來說,從大學起就住在永和,對永和有深厚的情感,儘管朋友們不停鼓吹我,應搬到天母、內湖或大直,才能提升住家品質,進一步享有「北市門牌」。

偏偏我很習慣永和的「亂中有序」,加上對於有北市門牌並不執著,而幾次從永和住家出發,明明還天氣晴朗,過了民權大橋就開始下雨,讓我對內湖和大直的濕氣敬謝不敏。於是,北市行政區繞了半圈之後,我還是回過頭來買永和。

很有意思的是,在看房的過程中,我才發現,自己對房子的挑剔,幾乎已經到龜毛的地步,包括:十年的房子我嫌舊,近大馬路的房子我嫌吵,離捷運遠的房子我嫌不方便……我當然明白,沒有百分之百讓人滿意的房子,我決定坐下來,和先生好好討論,我們最在乎的三大需求是什麼,再以此為標準挑選。

我們最後訂出三大需求,第一,鎖定新成屋,建材和格局都可以眼見為憑;第二,走出住家五分鐘內,要有捷運或公車站牌;第三,房貸不超過家庭所得的三成,因為我不想當一輩子的「屋奴」。花了好長的時間,我們才找到適合自己的房子。

回過頭來談,朋友問我該買青埔嗎?我請他列出買房最在乎的三大需求,他沉默了一下說,「總價一千萬、交通方便、近學區」,說完之後,他自己竟然笑了,「光是交通方便這一項,青埔就完全不及格,學區啊,更是奢求。那麼,節目中另個專家倪社長建議的,三峽、八里和淡水呢?我也來好好研究一下。」

列出了買房最在意的三大需求清單,起碼看房較有依據,不會亂槍打鳥;即使到後來依舊無法看到十分滿意的房子,但至少可以反覆思考:這間房子能滿足我的需求嗎?如果不能,就算再便宜,我買了會不會後悔?如果能,但房價超乎預算,我會不會壓力沉重?透過不斷的內心對話,相信就能逐漸找到答案!

作者:盧燕俐(財經媒體人、理財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