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原住民立委參選人馬躍‧比吼4日指控現有課綱讓「原住民文化遭邊緣化」,高中歷史課需要更多元的族群觀點,原住民學生也應該有自己的課綱、教材,「做課本的主人」,否則原住民將缺乏「自我詮釋」及「自我認同」。針對原住民歷史在高中必修的128小時歷史課程中僅占3小時,其中1.5小時是考古,剩餘一半是真正用來認識現代原住民,馬躍‧比吼表示,「知道自己是誰很重要。」

馬躍‧比吼指出,目前原住民大學生僅占12%,對比全國大學生的41%,有明顯的區別。在學的18至21歲的原住民也僅占50%,他認為,在學率及大學生的偏低與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有關,原住民需有自己的研究院、課綱、教材及培育師質,除了可以讓以原住民為主的學校受益,同時,也能讓非原住民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

同為鄒族的台師大地理系副教授汪明輝也說,「族」代表的是原住民的集體權,是經原住民30年的運動而取得的共識,主流民意用統獨的脈絡去看「原住民族」事件,是因為國人不了解原住民,甚至連原住民都不一定了解,因原住民沒有自己的課綱。對於原住民在國民基本教育體制下,學習過多漢人文化,他更說,「原住民族並非漢文化的使命傳承者。」

汪明輝認為,「原住民應該要有自己的課綱」,紀錄語言、文化、傳統知識、歷史、地理。他也指出,目前課綱是由主流社會與統獨意識形態決定,無論是哪一邊,都不會將原住民放入重點,因此「原住民只會是片段,不是歷史事實」;他也呼籲原住民朋友,「回歸自己的主體性,在統獨之間保持距離,主張原住民擁有自己完整的課綱。」

阿美族守護聯盟成員江長銓表示,「身為阿美族,卻不知道自己族人的歷史,真的很悲哀」。江長銓表示,18歲才擁有自己的阿美族名字,以前也不知道阿美族如何命名,族群彼此之間也不知道過去歷史,直到大學才從課外書籍得知;對於現在的歷史課程,他也說「中國歷史跟原住民有什麼關係?徐蚌會戰跟我們有什麼關係?」也感嘆「沒有歷史,就沒有共同的族群記憶。」

另外,針對課綱微調,馬躍‧比吼說,不應讓年輕人來承擔大人所造成的問題,「大人應該站出來解決問題,不要讓孩子在街頭做疲憊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