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誰都不願意受到媒體的批評,但是媒體扮演的公共角色就是報導「事實真相」,在言論上是經得起考驗的,所以受到批評的當事者若是想反駁,大可以義正辭嚴發出抗議,而媒體都會一一回應。然而,一旦把事情鬧到法院,就不再是爭論的範疇了,一切都要靠真憑實據。說實話,媒體人並不擅長與人對簿公堂。如果一名記者的報導內容捏造不實,那麼理當就應該負起相關的法律責任。

其實,在日本社會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政治家不起訴記者。其背後,既有儘量不去限制媒體言論自由的共識,也有政治家們做出的現實判斷——控告媒體也沒什麼好處。然而,這樣的不成文規定已經成為了歷史。近年來,針對一些完全沒有惡意的報導提起訴訟的案子層出不窮,尤其是政治家以名譽損害的罪名控告媒體的案例正在大幅增加。

4月,總務大臣高市早苗將《週刊POST》的主編告上了法院。因為該雜誌在報導中指稱,高市的行政秘書施壓讓日本政策金融公庫向一家農業法人發放貸款,對其進行援助。高市向法院提出刑事訴訟,控告雜誌主編與該名記者毀損自己的名譽。

實際上,即使檢方受理這件損害名譽的刑事訴訟,也不會進行起訴。但是,對媒體來說,這不僅涉及到賠償問題,還有可能被判有罪而被處以刑事處罰,尤其是後者,往往是媒體最不樂見的。可是,安倍首相周圍的人似乎都認為刑事訴訟是一個清者自清的最佳證明。如眾所皆知,就連安倍本人在成為首相前,也曾多次控告媒體。

另一方面,不僅是自民黨,同樣訴諸法律手段的也發生在了民主黨中。4月,民主黨眾議院議員小西洋之以名譽毀損為由控告《產經新聞》的主編。起因為該主編在網路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一位曾經當過高官的在野黨議員」的文章,文中雖未指名道姓,但實際上是在影射小西,因此後者提起了訴訟。但是,讀過這篇文章的人並沒有多少,再加上小西絕對算不上是一位有名的議員,所以很難確定這到底對他造成了多大負面影響。此類訴訟被稱為是「剪報訴訟」,其目的已經脫離了原有的「恢復名譽」、「賠償損害」,而是在於借此施壓,讓對方不再說自己的壞話。

以前,日本的媒體是可以隨意說政治家的壞話的(當然外國也一樣),因為社會形成了這樣的共識:想要爭取曝光率的藝人和政治家是要付「成名稅」的。媒體有時會報導他們的正面消息,有時候則會報導負面消息。從長遠來看,正負相抵最終會是歸零,這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互讓行為(Give and take)」。

當然,毫無依據的報導是應該被嚴厲譴責,而且須要承擔後果的。最近卻出現了一種令人憂心的傾向,即媒體記者因為害怕被控告名譽損害,反而侷限了自身的報導內容,彷彿日本也將進入像美國一樣的訴訟社會,媒體和政治家的持續惡性循環,但是日本對於這一美國的舶來品,大可不必去模仿學習,或者因此在報導上劃地自限。

我當記者已經有23年了,曾經差一點被人起訴,但還不到正式被告上法院的地步。雖然被起訴並不是一件好事,但我絕不會因為怕被起訴而放棄自己想寫的東西。或許,在記者生涯裡被告一次可能也沒什麼不好,我會把證據全都攤在陽光下全力爭取勝訴,之後向對方說:「你看,控告媒體不是什麼好事吧!」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野島剛(日本資深媒體人,前朝日新聞台北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