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自6月起實施新的基因改造食品標示制度,只要是基改作物製成的食品,都須標示。根據最新一期《今周刊》報導,國內進口的黃豆和玉米,幾乎都是基改作物,基改食品不僅涉及食品安全,也涉及台美雙方貿易及政治關係,但政府單位在把關上,往往「高舉輕放」。

據《今周刊》報導,過去10幾年來,台灣審查基改食品安全性,只能依賴孟山都(Monsanto Company)等生產基改種子的公司提出評估報告;就算審查不通過,也只能要求對方補寄報告,而孟山都向來只提供90天的動物實驗評估報告。

台灣審查委員會召集人要求提供進一歩資料,孟山都不理會;而該公司對日本,卻會自行做長達2年的動物實驗,評估食物安全性。10幾年來,台灣核准81項基改食品上市,近年只有2項產品被退件,退件率只有2%。

《今周刊》報導指出,「一顆基改黃豆,背後其實是國家利益。」美方頻頻關切台灣基改食品規範,是因黃豆用量最大的沙拉油市場,用的幾乎都是基改黃豆,強制標示上路之後,如果有「非基改沙拉油」出現,將嚴重衝擊美國的黃豆市場。

如果以台灣1年黃豆食用量30噸計算,去年非基改黃豆只賣出2萬5千噸,這個市場還可能再成長11倍。要真正保護民眾消費權益,除了標示之外,台灣更應建立獨立的審查系統,針對國人體質特性做檢驗,並公開審查的討論內容,否則,民眾永遠不知道,自己吃的基改食品風險有多大。

此外,基改食品對於健康的影響更不容忽視。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主任蔡肇基指出,基改食物可能引起過敏,台灣不應全盤採用歐美標準,「因為每個人種的過敏病罹患率都不一樣,絕不能將歐美標準當作台灣標準」。因為在歐美,花粉是主要過敏源,在台灣,塵蟎才是主要過敏源。

中華民國毒物學學會秘書長姜至剛則表示,「基因改造的風險,是難以觀察,又難以控制的。」他也指出,基改食物對有過敏體質的人特別危臉,基改食品可能會改變腸道細菌,誘發消化道的病變,現在的研究認為,「慢性發炎跟癌症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