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早上都會去這間席雷爾咖啡店吃早餐,餐點包括一份巨無霸香草歐姆蛋、咖啡、新鮮柳橙、五種不同的沾醬、鷹嘴豆泥、蔬菜沙拉、配沾醬食用的生菜、一片口味不一的甜點,再加上新鮮的硬皮麵包。孩子們會狼吞虎嚥吃下這些餐點,他們永遠都處於飢餓狀態。

我們屋裡沒有熟食,因為鍋碗瓢盆全都還在運送途中。我們親切的鄰居借給我們三張床墊,我們便直接把床墊放在石頭地板上睡,好在當時是八月末,是全年最熱的月份。到了第二週我買了一個湯鍋跟平底鍋,這樣一來,臨時有需要便可以煎個蛋、做點簡單的義大利麵,然而愚蠢如我竟忘了買盤子。某天早上我們懶得著裝外出用餐,於是我往平底鍋打了幾個蛋之後,突然意識到此事。我跑去找借我們床墊的鄰居,問他們可否借我們幾個盤子就好。我們手邊有足夠的塑膠餐具,全都是每回外帶餐點時,基朗跟瑪亞收集下來的。

「我們手邊恐怕沒有多的盤子。」我們的鄰居,艾倫與卡蘿.羅森索語帶尷尬地說。

「只需要借兩個盤子給孩子用,不會借太久的。我們的東西應該很快就會送來了。」我對他們說道,心中不解他們何以會拒絕如此簡單的要求。

「真的很抱歉,我兄弟為了舉辦婚禮,把我們所有備用碗盤都借走了,真的沒有多的可以借給妳。」卡蘿的語氣聽起來相當過意不去。

我為此大感意外。他們是有三個孩子的大家庭,住在寬敞雙併住宅的其中一戶,他們肯定會有多的盤子可以借我們。我一臉失落困惑地站在我們兩戶共享、中間只隔著一道低矮竹籬笆的寬敞露臺上。一臉親切的羅森索夫婦見狀便說道,「有其他需要儘管開口。妳需要床單、毛巾嗎?」

「不用了,謝謝。」我心不在焉地說,內心仍疑惑為何她連兩個備用的盤子都沒有。

當晚我對里歐談及此事,才明白箇中原因。

「妳瘋了!妳不能向虔誠的猶太人借碗盤餐具。他們飲食得符合猶太教規。」

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我怎麼會這麼久才想通?畢竟猶太餐的規定我也不是最近才知道。當年里歐來自耶路撒冷的虔誠親戚到倫敦借住我們家,他們還得事先問過我們是否吃肉。當時我們吃素,我便回覆說我們不吃肉,因此他們才過來借住。然而我沒跟他們說雖然里歐與我不吃肉,但我偶爾會替兒子煮幾根熱狗。我實在開不了口,因為說了就代表我得買一組全新或是拋棄式餐具,並且要單獨烹煮他們的食物。甚至照理說,就連煮過非猶太餐肉類的爐子都不能用。里歐說他表姊夫雅可夫知道基朗會吃肉,但卻假裝不知情好繼續住在我們家,不然他就得在北倫敦猶太社區另覓住處。如此一來,在這全世界消費最昂貴的城市之一住上兩週,便能替他省下好幾百美元。然而雅可夫他那戴著猶太禮帽、在耶路撒冷就讀宗教學校的13歲兒子阿默思可就沒這麼好騙,他不但會翻找我們冰箱的冷凍庫,還一直追問我們當時年僅3歲的兒子喜不喜歡吃雞柳條。但還好基朗說他最喜歡吃學校營養午餐裡的恐龍造型雞塊,這回答讓我鬆了口氣。

在經過雅可夫跟阿默思幫我準備的這場猶太餐震撼教育之後,我不禁覺得這是猶太教傳統中令我不舒服卻又非常重要的一環。面對這種排外習俗,我實在毫無耐心應付,這習俗不僅會趕跑非猶太族裔,就連不信教的猶太人也會被疏遠。它會讓最親切善良的男女都變得鐵石心腸。我的鄰居樂於出借床單與浴巾,但卻無法借我一個盤子。如果我吃的肉類跟蝦接觸到他們的盤子,這些盤子就得送進洗碗機以七十度高溫洗滌,然而一旦那臺洗碗機洗過這些接觸不符猶太教規食物的碗盤餐具,那臺洗碗機本身亦會被認定為不符猶太餐教規。

「宗教不講究邏輯,宗教的重點在於儀式。」里歐說。「古老的儀式透過祖先一代代傳承而來。這雖只是一種部落習俗,但對許多人來說仍舊意義非凡。」

作者:LIPIKA PELHAM(前BBC記者)

(編按:《耶路撒冷的移居者》是BBC女記者利皮卡.佩拉漢(LIPIKA PELHAM)的移居生活實錄,由商周出版社出版。新頭殼將為網友摘錄新書的部分內容。

成長於孟加拉的利皮卡.佩拉漢,20出頭便加入BBC國際頻道,並曾在印度次大陸、東南亞、北非、中東等地進行採訪。2005年隨其英國籍猶太人丈夫里歐搬進耶路撒冷──一個蘊含豐富文化、備受爭議的神聖之地。面臨新環境的衝擊,兩人婚姻一度岌岌可危。陷入矛盾難解「以巴衝突」中的佩拉漢,從個人經驗出發,在婚姻生活的軸線上,進而觀看周遭,體認當地人們的對立與仇恨、矛盾與誤解;記錄文化衝突、生活齟齬的點點滴滴。)

作者LIPIKA PELHAM。圖:(c) Karel Cudlin/攝   

新書《耶路撒冷的移居者》。圖:商周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