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上有一篇文章很紅,〈班上的最後一名後來都怎麼了?〉是某個年營業額2千萬的公司老闆,回憶當年因為上課偷讀課外書,被任課老師羞辱的事情。只是這個羞辱沒有擊倒他,當年成績墊底也沒有擊垮他,日後他還是卓然有成。

這個故事很勵志,很感人,只是不禁讓人想要多問一句的是,像作者沒被老師的羞辱打垮的孩子,真的多嗎?

就好比說我自己,雖然從小到大不至於拿過墊底的成績(也許這也是為何長大之後不夠優秀的原因?),實際上卻看著從小到大的能力分班式的教育資源分配模式,毀掉了多少原本只是智育成績不好,卻被妖魔化為壞孩子的人生?

要求孩子在扭曲的制度裡自立自強,出淤泥而不染,卻放任錯誤制度與觀念繼續考驗並傷害孩子,是不公允的事情。

像我這種一進入國中就被分到「好班」的同學,被警告不要隨便出沒那些放牛班學生的教室附近,不要跟放牛班的同學來往,甚至風聞許多關於放牛班孩子在外面使壞的故事,雖然實際上我自己並沒有親眼看過多少放牛班孩子耍壞的時刻。

到底是教育體制先以能力分班的方式,把智育成績差的孩子打成品格差,以貼標籤的方式迫使孩子們自我預言實現,日後果真變成壞孩子?還是這些孩子原本就是真的壞,所以才不肯好好讀書,才活該被編到放牛班去?

一個國家長久以來放任學校以能力分班的方式決定孩子的受教權,把大量的資源挹注在少數好班學生身上,再讓這些好班學生去考聯考,競爭升學名校的入學資格,真的是正確的作法嗎?

前一陣子還有社會耆老公開呼籲回復聯考制度,是否也要順便一併恢復過去那種先在校內以能力分班篩選孩子,且把被淘汰的孩子視為壞孩子的制度?

不被師長當眾羞辱,能夠自立自強,固然值得讚許,然而一個號稱國民義務教育的環境裡,放任這樣以成績好壞決定孩子品格好壞的老師大放厥詞,是公義的嗎?誰敢保證今天的校園裡已經沒有這樣的老師和觀念?

雖然說,現在的校園環境應該不像當年我讀書的時代那麼嚴重,不過直接把成績不好的孩子當成壞學生看待應該還是存在的現象,直接把成績不好的孩子,直接等同於品格拙劣的孩子,甚至同學們彼此之間就是如此看待。

到底什麼時候,台灣社會才能把成績好等於品格好,成績差等於品格差的錯誤道德方程式消滅掉?

學業成就只是學業成就,早已經和品格教養無關,現代教育傳授的是專門學科的知識技能,和傳統的博雅教育不同,過去的社會是道德教養與學術專業綁在一起的教育模式,而今是分拆開來處理的,學校教育更多負責專門知識的傳遞,最多加入如果日後要成為一個好公民應該具備哪些行為要素的教導(但沒有強制力),品格教育的根本還是在家庭。

沒看到一堆好學校出身,頂著博士光環的國家領導人和政府高官,成天幫著惡質財團護航,通過禍國殃民的法案嗎?

一個健康的共同體是有機體式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為社會服務,每一種專長之間只是功能性的區別,而非道德性的優劣。醫生、律師、修車技師、水電工都是為社會順暢運轉而存在的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別,更沒有道德優劣之分。

除非我們能丟掉好成績等於好品格的錯誤觀念,才能夠杜絕學校老師或家長在以學生的成績來斷定學生好壞,杜絕師長以學生成績羞辱孩子的錯誤繼續發生,杜絕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才能讓每個孩子真正找到自己的專長後能夠順著自己的專長發展,不被學校老師家長或社會以為好的生涯規畫方式誤判孩子的未來,也才能讓每個孩子都能適才適所的發展自己的天賦,為社會國家貢獻一己之所長,以一己之長替自己覓得安身立命、富貴問答的人生道路。

作者:王乾任(社會觀察家)

(圖:中央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