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大選結束後,宣告將繼續監督當選人的聲音,前所未有的強大。

雖說民主本來就不是四年投票一次,最好的民主應該是自己支持的候選人自己監督,然而,實際上過去的台灣,人心常常因為護短的緣故,對於自己支持而當選的人,常常是護短更多於監督。

說到監督,更多的意思是監督我不支持的敵對對手,而非自己支持的對手。

於是這些年間,出現了很有趣的「監督」,完全執政的執政黨做錯事時,部分輿論認為是前朝執政者的錯,是前朝任內發生的錯誤,還好現任執政者發現了。再不然,就是抨擊在野黨太愛杯葛執政黨的提案,在野黨不夠努力「監督」執政黨,才讓執政黨一再犯錯。都是沒有認真「監督」的在野黨的錯。

至於人民終於決定給其他政黨候選人機會,這些人則認為這是暴力民主,十分惡劣,並且未來會好好「監督」新當選的團隊。

監督,在台灣並不是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必須看被監督的是我的夥伴還是敵人而定?

夥伴是不會被監督的,被監督的只有對手,夥伴只能護航,夥伴做再多錯事都必須為其護航,包括提出對手沒有認真監督才讓夥伴犯錯這樣的言論。

說來有趣,在當前的台灣,不光是執政者需要接受在野黨、人民與媒體的監督,宣稱自己在監督執政者的在野黨、人民與媒體更需要被監督。人們必須深入了解各種各樣的監督聲音背後的真實意圖,到底是為了國家社會發展好,抑或是壯大宣稱監督者自己的社會資本或財富利益?

好比說太陽花學運時期,媒體或網路上出現的「評論文章」,並非一面倒的批評政府的文章,也有替政府所推營的政策,以及政府對付學生的方式辯護的文章。這些支持政府的文章裡,有的是就事論事,真心相信政府做得沒錯,有的是刻意護航,明知道政府犯錯還硬拗,學會分辨這兩者的差異,非常重要。

就事論事的人,再政府下次政策犯錯時,會撰文抨擊政府的錯誤。刻意護航的人,則無論政府如何犯錯,都會替政府找理由解釋。

巧合的是,那些假監督真護航的人,在九合一大選之後,紛紛表態未來要認真監督新任的執政者,指稱如此才是民主社會的真價值。甚至在新科市長都還沒上任時就開始用力監督,卻忘了今天最大的執政者還仍然在位,且仍然繼續犯錯中。

選擇性監督是民主社會的悲哀,這些人明明是護航者,卻要穿上監督者的外衣。撰寫看似理性分析的批判文章,實際上一再地為犯錯的特定執政者護航。他們本是各司其職的一丘之駱,卻要假裝是毫無關係。

還好網路世代顛覆了過往的監督模式,以監督之名行護航之實的時代即將遠去。不屬於任何一個政黨,不會因為是自己支持的政黨犯錯,就護航而不批判與監督。

而且,是基於夥伴意識而監督。什麼是基於夥伴意識而監督?乃是當監督者發現上位者做錯事、說錯話或走錯路時,不會只是嘲諷或責難,還會彙整好一堆相關資料,以做出具體可用以修正錯誤之建言的方式,給予被監督者參考。

舉個例子,柯文哲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拋出廢除派出所此一方案後,兩種監督的聲音隨即出現。一種是單純指責不可行,甚至嘲諷柯文哲的說法不專業(並取例過去台灣早就試驗過但失敗,卻沒發現過去和現在的時空環境與技術條件截然不同);一種則是提供了大量的資料,給柯文哲團隊參考並做出更具體的施政修正建議。

這兩種其實都是監督,只是在台灣,過去更流行第一種而不喜歡第二種。因為在過去,監督更是為了指出被監督者所犯的錯誤,放大其錯誤讓所有人知道,再羞辱其所犯之錯誤,好讓更多人因為其犯錯而厭惡之,讓政治資本能夠往監督者一方流。

真正為了國家好的監督,必然會提出改革的具體建言,而非只有批判、嘲諷甚至羞辱被監督者的錯誤。

今年九合一選舉最令人驚豔的一件事情是,台灣社會期待已久的第三勢力終於誕生。網路的力量形成了一個能夠與兩黨獨大或地方派系盤據地方勢力相抗衡的第三勢力。人們透過網路串聯形成一個沒有特定政黨或團體可以操控的新地方派系,將過去民調中不可預估的空氣票轉化為實質的影響力。網路世代(未必是青年世代)利用動員,透過網路監督政府的各項施政。

其實,早在太陽花學運時期,就已驚見網路監督的巨大威力(零時政府、割闌尾等)。九合一選舉不過是再一次的實戰演練,而未來網路的力量只會隨著網路原生族的增加而壯大,這個不受任何特定政治團體眾的網路世界,將認真地以夥伴意識監督所有的執政者,以及宣稱監督執政者的人或媒體,不讓任何人以監督之名行護航之實,不讓任何人以監督之名賺取個人私利,讓監督回歸其本意,真正能夠為社會國家發展而服務。

作者:王乾任(社會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