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油價格不斷上漲、極端氣候情況益趨惡化、核能發電的風險和成本逐漸攀升的全球趨勢、能源左右了國家安全...等考慮下,逼得世界各國不得不積極思考如何發展再生能源,因為再生能源是一種可以持續(例如風力、太陽)的能源,又因為來源在自己國家土地上,再生能源發展的比例越多,也同時意味著需要仰賴進口的能源越少、能自己掌控自己的電力(也就是POWER)、減少空氣的污染、減少了核能安全的威脅、創造了更多商機、也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因此,不論是聯合國的議題、德國總理梅克爾拜訪中國,都將發展再生能源列為國家重要發展工作,無不傾全力支持再生能源發展。在日本311福島核災發生後,德國訂下2022年完全廢核的目標,以目前依據德國聯邦能源及水資源公會(BDEW)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第一季,再生能源的產量,已經占27%,德國2022年非核家園的願景,在政府、企業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下,已經不再只是夢想;同時德國更訂下清楚的再生能源未來希望80%電力來自再生能源的長期目標。

德國剛開始發展再生能源時,當然也不是一蹴可及,在面對種種的困難下,如何解決困境?如何訂立符合時宜的再生能源法?如何保護環境?如何推動電力自由市場?最重要的,如何達成社會共識?是德國邁向再生能源之路,在今天得以拿出漂亮成績單的重要因素。

反觀台灣,依據能源局統計,我們98%的能源仰賴進口,進口能源占GDP的百分比1990的3%一路攀升到目前的15%,金額高達兩兆,也就是說,我們國家辛辛苦苦賺來的100元,就要付出15元在進口這些高污染、高風險的能源。撇開財務面,從國家的安全面來看,國際石油價格不斷上揚,各國為了搶石油升高緊張情勢,甚而引發戰爭,而台灣一個小島國,當國際發生戰爭時,依據我們現在的國力,有把握搶得到石油嗎?如果台灣的進口能源被中斷,台灣難道只能坐以待斃嗎?

從再生能源的天然資源面來看,德國的太陽,因為緯度高,太陽的強度遠不及在北回歸線的台灣,這是不容置疑的;另外,就風力發電來說,台灣的彰濱工業區外海的風力表現,也是傲視全球,讓德國賓士級的風力發電機驚歎不已。同樣的風機,在德國發一度電,在台灣可以發兩度。

從太陽能發電設備來看,台灣的太陽光電產業,因為過去有優良的半導體基礎,因此品質優良,為世界各國青睞;德國的太陽能板主要進口自台灣,其他如美國機場、比利時高鐵…等國家公共設施也紛紛採用優良的台灣太陽能設備,因此出口獲利屢創新高,碩禾的股價甚至被股神巴非特喊上看2000元(現在股價約700元)。台灣的太陽能板佔有率占世界三分之一,也就是放眼國際,每三片太陽能板,就有一片是 made in Taiwan 的。

然而,在7月15日的台灣永續峰會上,馬總統因為對德國再生能源及電力制度的不瞭解,而輕率的說台灣不可能以再生能源取代核能,這樣的說法,恐怕只會貽笑大方。德國在台協會的古茂和(Micro Kruppa)副處長現場只好回應說,其實德國是電力自由化市場,全國有500家能源供應商,每分鐘的電價都不一樣,最高曾達12元,最低還有負數(因為電力過剩)。

也就是說,以德國曾經有過史上最高的電價來說台灣不可能,聽在德國官員耳裡,當然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馬英九還提到,德國的電網與其他國家併聯,電力還需要從法國進口。此一說法,更是故意混淆視聽。歐洲的併聯電網是一種彼此支援電力的系統,哪國的電力不夠,就可以從別國輸入,德國因為再生能源效率高,大部分的時間是出口再生能源和技術。馬英九此話一出,真要讓歐洲人瞠目結舌。

一個這麼靠近日本福島、進口能源比例超高、但同時也擁有優秀天然資源和優秀產業的台灣,一位應該放眼國際,為台灣未來長遠發展而提出願景的總統,居然以錯誤的資訊誤導了民眾,更說出台灣不可能以再生能源替代核能這種不求長進的話,也難怪會讓原本一直謹守分寸、不干預台灣內政的德國在台協會古茂和副處長,也不得不趕緊澄清。

如何從台灣目前的困境走出,邁向另一個能源轉型之路,只在我們一念之間;荊棘的道路,德國已經披荊斬棘走過,未來的路,不會是如此困難,台灣的前景其實是一片光明,台灣邁向「再生能源的沙烏地阿拉伯」也不會僅是夢想而已。

作者:高茹萍(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