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對深海脆弱物種加以保護,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8日公佈《印度洋深海軟骨魚類鑑別指南》,以利漁民海上作業時,更容易識別深海軟骨魚類,目的在改善漁獲報告,並提高深海漁業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根據聯合國新聞中心28日報導,《印度洋深海軟骨魚類鑑別指南》是由糧農組織深海漁業計畫與魚群探測計畫密切合作,以及挪威和日本的財政支援下編制,提供一份包含詳細科學資訊的物種名錄、納入有關海綿和珊瑚的內容,並覆蓋世界所有最重要的深海捕撈區域。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8日官方網站報導,「海洋深處蘊藏著大量各種怪異和奇妙的物種,它們在深海生態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糧農組織「魚群探測計畫」官員菲舍爾說。

「但是,由於可用的識別工具很少,科學家和漁民或許很難對這些物種進行判斷。因此,他們在報告漁獲量時,通常將這些物種統一歸類為『深海鯊魚』。」據統計,2011年,在包括所有類型的漁業在內的軟骨魚類的漁獲量中,只有36%被具體分類為種或屬,與之相對比,硬骨魚的分類比例則在75%以上。

糧農組織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改善鯊魚的管理和養護。1999年通過了一項鯊魚養護和管理國際行動計畫,其中規定,開展捕鯊作業的國家應制定本國鯊魚養護和管理方案。到目前為止,世界26個最大捕鯊國中有18個制定了鯊魚管理計畫,另有5個國家正在著手編制。

鯊魚等由軟骨而不是硬骨構成骨骼的魚類,被稱為軟骨魚。軟骨魚大約有700種,幾乎全是生活在海水之中的食肉動物。印度洋是深海軟骨魚類種類最多但鮮為人知的區域之一,是世界36%的深海軟骨魚類的棲息地,其中包括117種深海鯊魚、61種鰩魚和魟魚以及17種銀鮫(鯊魚樣的魚也被稱為鬼鮫)等。

它們中包括長達半米的雪茄鮫(素以用巨口咬食較大動物而著稱),以及高翅真鯊、假貓鯊和深水刺魟,它們都可以長到大約3公尺長。為了便於在海上使用,該指南採用了塑封方式,而且包括最難識別或最常捕獲鯊魚的彩色插圖,以及容易混淆的其它物種的條目。

糧農組織指出,棲息在海洋深處的鯊魚和某些類別的海綿和冷水珊瑚在被拖網漁船誤捕後,放生的存活率很低,雖然它們並不是深海捕撈的主要對象,但在水深200至2000公尺開展深海作業的拖網漁船往往會給它們造成影響。

  

「我們需要進一步瞭解真實情況,特別是有關深海的資訊」,糧農組織漁業分析師桑德斯說。「糧農組織新編的這套深海指南將為漁民提供更詳細的資訊,而且各國也將因此而能夠更有效地實施糧農組織《公海深海漁業管理國際準則》,該準則就脆弱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管理提出了建議。」

糧農組織支持通過一項綜合深海漁業計畫,促進採納《公海深海漁業管理國際準則》(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eep-sea Fisheries in the High Seas)提出的可持續的漁業管理方法;這項計畫包括制定種類識別指南和培訓計畫,來改進資料包告工作。

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棲息地,覆蓋了海洋表面積的53%,其資源在近幾十年裡越來越多地為漁民所利用。遠離海岸的世界深海漁業可持續管理是一項複雜的工作。

國家管轄範圍以外水域的深海漁業不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控制範圍內,並常常發生在海洋水下,如海山。這些生態系統往往很敏感,因為許多深海物種成熟和繁殖速度緩慢,使他們特別容易受到過度捕撈的影響。

「與任何其他海洋區域相比,深海生物資源的長期養護和永續利用更依賴於國家和漁民本身對採納永續和負責任管理戰略的意願」,糧農組織「共同海洋」計畫,即由糧農組織和全球環境基金共同管理的「國家管轄水域外」(A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ABNJ)計畫協調員特納說。

◎延伸閱讀:

糧農組織出版的《印度洋深海軟骨魚類鑑別指南》(英文版)

http://www.fao.org/3/a-i3486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