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今(16)日公布最新「台灣20縣市財政昏迷指數」調查,追溯長達12年的地方財政數字,發現全台將近40%縣市的財政狀況處重度昏迷狀態,需要加裝葉克膜。根據調查,苗栗縣已「瀕臨腦死」,至於屏東縣、基隆市、彰化縣、澎湖縣、雲林縣、南投縣、花蓮縣,則是處於重度昏迷的葉克膜區。

《商業周刊》與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黃崇哲、國立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蘇建榮及台北大學財政學系副教授林恭正等及393公民平台共同合作,調查台灣20縣市的財政狀況。透過調查得知,累計至2013年底為止,各級政府債務餘額已達6.8兆元,馬政府任內更爆增為3212億元,比起前總統陳水扁的1754億元、李登輝的2356億元來得多。調查認為,這20年間,薪資不但沒成長,國債還增加10倍。

觀察地方政府的表現,調查發現,近12年來歷經3屆任期的財政狀況分析,發現台東縣進步最大(64%),苗栗縣退步最多(-15%),彰化縣、屏東縣、澎湖縣以及基隆市的財政狀況則日漸低迷。以2012年的數據分析來看,今年6都(含桃園市)市長將進行改選,若單純分析6都財政狀況,財政改善最多的,是新北市;而財政惡化最大的,則是台南市。

而從2012年數據分析發現,財政狀況最好的前3縣市,依序是桃園縣、台中市、新竹市。財政狀況最差,也就是財政昏迷指數最低的縣市,是位於「瀕臨腦死區」的苗栗縣;另在「重度昏迷葉克膜」區的縣市則有基隆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花蓮縣、澎湖縣及屏東縣。調查認為,情況若不改善,難保未來台灣的地方縣市不會步上美國底特律破產的後塵。

財政昏迷指數計劃主持人黃崇哲博士指出,造成地方財政持續惡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選舉支票」,例如許多地方政府花的錢,並沒有花在「創造未來更高收入」的投資上。若是縣市政府舉債來造橋鋪路,這些負債是「好債」;但目前縣市政府卻大多是舉債舉辦跨年晚會、博覽會、放煙火,實質利益無法留給後代,因此這些負債都是「壞債」。

商周指出,這次公布的「財政昏迷指數」,乃借用國際ICMA(International City/Coun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美國政府會計標準委員會(Government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及美國公民聯合會(The Civic Federation) 衡量地方財政的標準,再參酌台灣國情,編制而成。是以企業經營的角度,用民間財務策略的觀點,檢視地方財政,其評估指標可分為現金償付能力、預算支應能力、長期償債能力及永續服務能力。

不過,針對商周的調查,財政狀況最差的苗栗縣回應,商周的衡量指標未具意義,嚴重偏離事實,而且各縣市基本條件差異極大,不應一概而論。苗栗縣也說,直轄市數目擴充後,若對16縣市未有適當制度配合,將使財政狀況日益艱困,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益形惡化,政府應儘速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

而台南市則認為,台南市升格成5都後,合併將財政更窘困的原台南縣及鄉鎮市納入,因此將現在的台南市和合併前的台南市相比,其比較基礎就有不同。台南市也指出,去年市政府總預算原歲出規模869億元,之後又再減少了34.65億元,去年總預算還達到「零舉債」,並償還長期債務13.56億元,調查可能要再加上2013年的成果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