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台17線往北走,再轉進台18線,台南大學七股校區周邊的路燈都已架設完成,寬敞的大馬路邊還是濃濃的鹽田漁塭村落的味,當冷颼颼的 海風從曾文溪口貫穿而來,這一片佔地120公頃的廣闊校區,顯得異常荒涼。對當地人來說,讀書人和政治人物說出來的話不老實,原先的遷校計畫變成了遷院, 「他們不會來了…」七股人這麼說。

走進台18線道,樹欉後凸起的路堤,不是綠化工程,而是為了防止淹水整治出來的土堤,狹長的台南大學七股校區,位於曾文溪口的堤防沿線,校地上漫無止境的鐵片圍籬背後,就是一望無邊的七股校區預定地,這裡曾經是漁塭瀾泥地,整個被圈起來的校地低於海平面兩、三公尺,現在雖然已有大片漁塭地被整地、填平,但是從鐵籬外還是可以一窺未填平的土地與校地間落差達三四公尺,而緊鄰校地旁的漁塭雖然多已流失,一漥漥的水塘與潮濕泥濘地為瀉湖留下了原有樣貌的印記。

因為「大學」要遷到七股漁塭地,於是,人可以勝天,漁塭地貌也可以整型。台南大學環生學院院長黃鎮江指出,光是七股校區的整地、填土就已經花費了7億元工程款,這還不包括未來如果要遷校、遷院所要投資下去的更龐大經費。

台灣都已經少子化,大學已經面臨招生不足衝擊,為什麼大學行政主管還很片面的思考,擴充 校地真得能夠帶動大學的提升嗎?

台南大學校長黃秀霜的任期,即將在一年半後屆滿卸任;目前,新校長的遴選工作已經進入準備作業。台南大學原定遷校七股校區案在前校長吳鐵雄任內推動,全案在前校長黃政傑任內定案,黃秀霜接任後一度停擺,八八風災後,因為七股大淹水,全案也由「遷校案」轉變為「校區設置案」,全校五院的遷校案轉向為環生與理工兩院遷院。

台南大學七股校區歷經十餘年的演變,而教育環境的變遷,也讓七股校區的建與不建騎虎難下,昔日教育部的高教政策以「校地面積」作為升格改制的指標,現也解禁;過去高教容量不足,現今各大學招生都受到少子化的衝擊,招生都出了問題,該怎麼因應才是首要課題。

而每一所大學「計畫性」遷校案的背後,是不是都有一群人運作與支撐?這固然是值得探討的爭議。當國家整體經費困窘、高教預算面臨緊縮,此時此刻,大學跟不上現實,仍執迷於競逐校地擴充才是問題的關鍵。

台南大學七股校區,原是漁塭地,地勢低漥,120公傾校地低於海平面兩三公尺,經過多年整地、填平,與鄰地形成對比,但仍可以看出原本地貌。圖:陳江鈴/攝   

台南七股地區風化與鹽化問題嚴重,路旁水泥護坡日久風蝕,鋼筋生 鏽裸露。圖:陳江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