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西南海域海床下己証實蘊藏豐富的甲烷水合物(可燃冰),國立中山大學海下科技能源研究團隊透過深海攝影,及精準的定位,在屏東外海採獲甲烷氣,並實際點燃成功;研究團隊希望藉這項探勘,驗證台灣有開採可燃冰的能力,希望相關單位支持開採技術研發,並投入更多資源。

中山大學海下科技能源研究團隊9月3日搭乘海研五號出海,在台灣西南海域探勘海床下甲烷氣,昨(25)日發表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使用自製儀器、配合海研五號設備及研究團隊,精準定位並採集到濃度極高的甲烷氣,証實台灣海域有甲烷氣的存在;且由於過去在台灣海域附近採集的樣品從未點燃過,研究團隊首度點燃所採集的甲烷氣。

研究團隊以深海攝影機確認地形特徵及甲烷可能蘊含處後,接著利用活塞式岩心採集器進行底質取樣,一共採集12支岩心,岩心管內的解壓氣體經研究團隊現場點燃,冒出藍色火燄,證實是甲烷氣。

中山大學海下科技所所長王兆璋說,第1次採集的6米取樣管幾乎裝滿岩心,現場量測管內的甲烷濃度達19000ppm,接著同點位第2根採集的岩心甲烷濃度更高達21000ppm。他表示,海床底下原本應該都是泥巴,但這次採集的樣本中,檢視發現部分長達6到7公分都是甲烷氣。

研究團隊此次共完成7次共約20小時海底攝影,作業水深涵蓋400公尺至2700公尺,並成功取得海底甲烷噴氣錄影和精確水下定位。

研究團隊指出,由400公尺深的海床採集可燃冰,光是送到海面上就需要半個小時,且壓力變化,讓海底下乒乓球大小的氣體,到海面上就變成西瓜一般大,但經此次的採集己證實可以克服技術問題,因此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