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量人頭黨員入黨,黑影重重,民進黨形象再度受傷。但如果有人敢說,人頭黨員、黑道入黨問題,很容易解決,不僅昧於人情世故,也是對於各國政黨政治的無知。其實,20多年來,民進黨一直無法擺脫人頭黨員困擾,有其歷史與結構性的原因。

日前,民進黨北市議員梁文傑曾拋出內造化政黨,也就是黨的權力結構全部由公職人員掛帥。其實,民進黨的前身,從1977年開始,黨外聯誼會、後援會開始,早就是公職掛帥。到了1986年組黨,開始招募黨員後,公職主導的比重才逐步降低。

有人說,民進黨的組織是抄襲國民黨的,這講法其實不對。這個黨其實是以歐洲的社會民主黨為雛形,黨員有黨證,要宣誓入黨,黨把黨員招募當作是基層深耕的重要工作、將黨費當作重要經費來源之一。黨的權力結構,由黨員逐步往上選舉產生。

但長期而言,內造化還是民進黨重要的思維之一。這從黨最高的權力結構「全國黨代表大會」有一半是當然黨代表擔任,而當然黨代表絕大多數又是由黨的公職人員擔任,就可以看得出來。再加上這5、6年來,黨的提名幾乎採全民調方式,黨員參與黨務、影響黨的權力結構之比重,已經降的很低了。

但是無可諱言的,黨內人頭黨員的情形還是相當嚴重。這除了黨主席由黨員直選外,其實跟黨機器擁有一定名位與資源,並可以分配、指定10多席不分區立委有關。更重要的是,在黨務選舉所採取的制度,是採用多席次的單一投票不可讓渡制(SNTV),透過層層選舉出各級幹部。這樣的層層選舉、層層配票、固樁下,讓人頭大戶、派系的政治實力不斷加成、累積。

解決這問題,方式有二。其一,就是進一步內造化,包括黨的各級黨職都由公職兼任。但這種制度有個危險性,就是在這些黨公職、黨職一體化下,黨的權力同質性越來越高,新人更難出線。而隨著權力結構的僵化,家族化與派系化情形會更嚴重。

另一種方式就是,將剛性的黨員結構柔性化,特別是在公職提名時,引進公民投票方式,透過更多的公民參與稀釋人頭戶的作用。只不過,這些年來,民進黨雖然表面上說他們也支持擴大初選,但實質上卻沒下多大功夫想要去推動這個制度。

民進黨內的一般說詞是,初選一定要公辦,因為個別政黨無法支撐這麼龐大的選務活動;且只有政府才有明確的戶籍資料,可以確保選務的公平性;同時,如果各黨派的初選不在同一天舉辦,將給其他政黨透過策略性投票方式介入的機會。

這些顧慮都言之成理,但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歷史面貌,就是美國最早的初選,1899年明尼蘇達州的初選,其實是共和黨自己辦的黨內初選。當時正值20世紀進步主義運動影響,黨代表與黨員越來越反對由派系頭頭決定一切的作法,他們透過尋求基層黨員投票直接授權來直接對抗黨內的派系大老。

但即便像美國這種地方政治相當紮實的國家,初選制度一路走來,也是備受艱辛。到了1968年民主黨在芝加哥舉辦全代會時,也才有10幾州辦過黨內初選。而整個全代會則是在芝加哥市陷入暴動下舉行。

不過,這20多年來,初選,尤其是總統初選之所以越來越重要,其實跟初選的宣傳效用有關。尤其是每隔4年,從年初的愛荷華、新罕布夏州開始,隨著一關又一關的超級星期二炒熱下來,候選人們發現,這種透過一州碾過一州,一個階段接著下個階段的初選,才是真正深耕基層,影選總統大選的重大關鍵。

民進黨想不想用更大的初選解決黨內爭議,真正的關鍵在於黨內有沒有足夠的進步力量,敢大膽冒險一搏。但說真的,這幾年,民進黨保守成性,僵化老舊,已經跟國民黨那個百年大黨差不了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