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化是台灣重要的資產,如何運用主流文化的力量保存原住民的文化、社會,是投入原住民圈工作多年的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金惠雯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金惠雯說,部落e購是一個幫助生產者及消費者溝通的平台,不追隨主流市場而用主流力量保存原住民的文化,這是她一直嘗試在做的事情。

新頭殼網路節目幸福報報-《聲源部落》,週一(25日)邀請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金惠雯來到現場,在節目中和主持人陳旻園(鄒族)談談原促會在近10年內努力推廣部落產業的過程。

1999年921地震之後,中部的原住民部落需要跨區域的組織做重建的工作。金惠雯談起當時原促會成立的淵源,除了做部落重建之外,原促會也接下部落大學的工作。開辦部落大學3年後,南投縣豐丘部落因為課程輔導使當地葡萄的產質產量都提升,卻不懂得如何銷售,所以提出了行銷的需求。

金惠雯表示,原促會在2005年開始為豐丘部落的農民做網路行銷,一直到2007年因接收到部落轉做有機耕作的農民沒有品牌難打入市場,需要行銷管道的訊息,開始整合對環境友善的部落產業,形成銷售平台,這就是後來為人所知的部落e購。

金惠雯說,部落e購目前合作的部落主要分布於桃園、新竹、南投、花蓮等地區,除了網路訂購之外,也積極拓展實體通路甚至將有機蔬菜推廣進入校園營養午餐。像是位於永和四號公園附近的部落e購辦公室、原民風味館、農學園以及小農市集如248市集、彎腰市集等都可以見到部落e購提供的蔬菜。

金惠雯表示,為維持生態環境平衡,原促會嘗試與部落農民溝通,進行多樣化、小量生產的栽種方式;甚至鼓勵族人種植部落常吃的作物如樹豆並且推廣到都市來,不追隨主流市場而用主流力量保存原住民的文化是她一直嘗試在做的事情。

她說,近幾年來因天氣異常和合作產地不夠多等因素,蔬菜的產量和種類不若單一作物大量生產穩定,所以部落e購採用每週更新菜單的方式,讓消費者能吃到當令的新鮮蔬菜。

「部落e購並不是中盤商」。金惠雯強調,部落e購是一個幫助生產者及消費者溝通的平台。2008年頒布的有機農業相關法令,內容對小農相當嚴苛且認證費用負擔大。部落e購雖然銷售採有機耕作的蔬菜,卻遲遲沒有做有機認證,要進入有機市場比較困難。所以部落e購不採用批發拍賣的作法,以會員制的方式將商品賣給信任、認同部落e購的群眾,用社群支持的力量而非光靠認證貼紙的方式尋找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