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今(27)日表示,清華大學生物科技館(原輻射生物館)1978年發生銫137拌入混凝土污染事件,雖然經過除污程序,但仍有部分牆面殘留輻射劑量,呼籲清大校方對曾在該館出入的師生進行全面健康檢查。清大校方雖然承認這段輻射污染的歷史,但強調殘留輻射劑量仍低於原能會標準,因此安全無虞;至於生科館建築物,已向原能會提出拆除計畫,計畫通過後大約1年左右就可以執行拆除。

方儉去年在《新新聞》週刊撰文披露清大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今天下午會同民進黨立法委員鄭麗君、田秋堇等人前往清大現勘,了解生科館目前的狀況。清大研發長果尚志坦言,生科館殘留輻射是既成事實,但是事後校方有妥善處理,牆壁水泥中的輻射也未達原能會對游離輻射的安全標準值。

清大原科中心核能師劉鴻鳴指出,一名劉姓醫生自行購入半衰期約30年的銫137,1970年運送至清大準備分裝使用,卻發現裝盛的容器有破損,因此展開校園內的除污,將污染物裝進鐵桶存放在校園內的溝槽,但沒想到1978年生科館南館興建時,工人將水引入溝槽並用此水源混合水泥使用,造成生科館遭到輻射污染。

劉鴻鳴強調,當時校方很快就發現這個狀況,因此開始進行為期1年多的除污,將部分輻射劑量較高的混凝土牆面敲毀,並暫時在校園內挖坑掩埋暫存,1985年將所有廢棄物及受污染泥土裝成2200桶送交原能會核能研究所貯存。至於處理完的生科館則在1982年開始使用至1998年閒置,2006年重新開始使用。

劉鴻鳴說,至於重新開始使用生科館後,校方進行過3次輻射檢測,將生科館的房間分為A、B 、C3個等級,訂出嚴格的使用規範,需向校方申請才能使用,校方也會告知該教室的輻射狀況,並對教室鑰匙進行控管以及門禁措施。不過由於外界多所疑慮,生科館使用率也偏低,因此校方在2011年決定向原能會提出拆除計畫,目前仍在原能會輻射防護處審核當中,通過後最快可在1年內展開拆除作業。

劉鴻鳴坦承,生科館部分牆面仍有輻射劑量殘留,空間測量到的輻射劑量約在背景值到0.37微西弗/每小時之間,而緊貼牆面的劑量則是背景值到3.46微西弗/每小時之間,而背景值大約是0.15微西弗/每小時。他說,這些輻射劑量都在原能會訂出的每年1毫西弗(1000微西弗)容許值以下。

方儉質疑,校方多年來對生科館的輻射問題隻字未提,無數學生、教師在這些問題教室中上課、做實驗,因此這些人的健康都應該進行追蹤調查,看是否有遭受輻射的危害。方儉也批評清大校方對生科館的管制根本如同虛設,去年中他前來進行輻射測量時,根本沒有任何門禁措施,因此任何人都有可能進入而遭到輻射照射。

在生科館現場,隨處可見牆面上寫著輻射檢測的數值,部分牆角還擺放有阻隔輻射的鉛塊屏蔽,校方在某些區域用繩索拉起封鎖線,上頭掛著卡片寫道「輻射背景稍高,非工作人員請勿進入」。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鍾淑姬吐槽說,「我去年7月來的時候什麼標示都沒有,這封鎖線搞不好也是最近才掛上去的」。

方儉指出,生科館的輻射事件只是輻射問題的冰山一角,足見台灣輻射管制之鬆散,連台灣核工人才搖籃之稱的清大都發生這樣的事,如何叫人相信原能會的監督與核電廠的管理?他呼籲通盤檢討國內輻射管制的弊病,避免類似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發生,而且對於可能遭受輻射暴露的受害者進行健康調查並追蹤,未來恐怕也需要進一步進行協助與補償。

在生科館現場,隨處可見牆面上寫著輻射檢測的數值,部分牆角還擺放有阻隔輻射的鉛塊屏蔽,校方在某些區域用繩索拉起封鎖線,上頭掛著卡片寫道「輻射背景稍高,非工作人員請勿進入」。圖:楊宗興/攝   

原能會輻射防護處現場進行輻射測量。圖:楊宗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