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選戰最後關頭有前總統李登輝動容催票,但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最後還是以79萬多票(6%)輸給了國民黨的馬英九。從整個政黨票來看,民進黨+台聯的44%幾乎與國民黨+新黨+親民黨的51%來看,藍綠板塊還是維持7%的差距。雖比2008年來的好,但藍綠板塊僵化情形還是沒有改變。

身兼黨主席的候選人蔡英文,雖然4年來,把民進黨從谷底拉到幾乎跟對手打平,整體而言,還是得為這次總統敗選負最大責任。

選戰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候選人選擇站在光譜的哪一點,或他如何對自己的政見主張進行築夢的工程。一般來說,除非是有重大分歧的社會,民眾對於政治議題的態度,多是呈現倒U的鐘型分配。也就是多數的選民是落在中數那一塊。也因此,不少的選舉裡,都可以看得到雙方候選人許多政策往中間靠攏的傾向。

不過,就在野黨而言,除非是對手出現了人格層次的重大瑕疵,以一般人維持現狀的習性來說,一個以「山寨手法」,把自己塗脂抹粉成執政黨模樣,又有什麼好吸引選民轉變投票傾向呢?

換言之,在野黨的挑戰之一,就是在主要政策上,提出跟執政黨不一樣的願景,並向選民說服他們是有決心能力實現這個願景的。也就是這是個築夢的工程,除了勇於提出願景,還是得帶動社會願意一起築夢的進步力量,擴大版圖,掀起一股新的政治社會運動,讓多數的選民願意跟進。

就這點而言,去年的不分區立委或總統副手提名,蔡英文都錯過透過這2次重要的人事安排,藉以凸顯、帶動改革的風潮。如果當初的黨主席蔡英文能以禮讓社運團體,結合進步力量進行政治結盟,並帶動整個改革、求變讓板塊位移,那這場選戰打起來就會完全煥然一新。

其次,就「十年政綱」部分,蔡英文雖然極力鋪陳她的政策願景,不可諱言的在某些關鍵議題上,例如社會住宅推動的時程或租稅改革議題層面,都欠缺具體內容。這當然跟蔡英文個人的謹慎性格有關,她是一個經營風險的人,擅於對於不同政策立場進行折衝協調,而不是一個主動提出主張、推動改變的人。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領導人不敢勇於做出抉擇,跨出第一步,那人民為何要跟進呢?

整體而言,當無法帶動改革的力量,掀起海嘯跨過僵化的板塊,其實選戰技巧能改變的還是有限。一切還是得回到基本面與基層的耕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