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解嚴已經24年,但對於長達38年的戒嚴,日前郝柏村一席「沒有戒嚴就沒有自由民主」的談話,引來人權團體強烈抨擊。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蔡季勳表示,戒嚴體制遺留下來的人民對公共事務的漠不關心,讓今日台灣的民主似乎成了假民主,是一個弱化的、虛無的民主。

今(2)日中午新頭殼的《開放編輯室》節目,邀請到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林世煜以及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蔡季勳,就郝柏村的「戒嚴有功」論和社會上再次掀起的戒嚴38年歷史評價和網友進行討論。

對於郝柏村的「戒嚴有功」論,林世煜說,郝柏村在「沒有戒嚴就沒有自由民主」一席話中,稱「戒嚴」為因、「民主」為果是毫無邏輯的;至於「白色恐佈冤案是私人恩怨」說,是無視於歷史事實;而郝的「戒嚴是為消滅在台共產份子」,更是一種大歷史主義的說法。

蔡季勳說,關於郝柏村言論引起的爭議,該思考的問題是,台灣主流媒體為何竟會認為這種言論有其市場,台灣社會對轉型正義的思考出了什麼問題。蔡季勳說,今日人權團體站出來,就是要導正社會對轉型正義的視聽;郝柏村的一席話,並沒有認真思考台灣今日能有自由民主,是過程中犧牲多少生命換來的,我們必須正視歷史。

主持人蘇正平以美軍可能以刑求為手段得到賓拉登隱身情報進而順利擒殺為例,提出是否戒嚴的使用,雖然可能不人道,但卻是使台灣獲得自由民主結果的手段。林世煜回應道,這種說法並不合乎邏輯。數十年來,人們對戒嚴的評價方式,使我們忘了去思考是否當年還有其它換取自由民主的方式,臺灣社會並不是非得要靠蔣家的高壓統治才能獲得安定。

林世煜說,教科書以「大歷史主義」的角度告訴我們,為了多數人的好處,犧牲少數人是應該的、仁慈的,這完全是錯誤及卸責的講法。因此我們要往前檢討,當時的台灣並非沒有其他選擇,蔣家政權的存在也非台灣的必然命運;再者,戒嚴的目的到底是為了鞏固政權,還是為了台灣的自由民主,歷史上亦無定論,因此,郝的論點不應該被接受。

蔡季勳表示,今日台灣的民主是弱化的、虛無的民主。她認為,台灣長期以來的戒嚴,造成人民對公共事務參與的麻木、漠視,台灣社會雖然擁有投票權等形式上的自由,但事實上,人民對於自身範圍以外的公共事務是漠不關心的,相應而生的,是人人只在乎是否「利己」。這樣的人權觀念,並非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社會上對基本人權的信仰,著實令人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