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是維護弱勢者的社會權,讓每個民眾都有社會參與的機會。但過去40多年的臺灣社會,「社福」這樣的詞彙根本不為人所知,只被當作慈善、救濟的一環,甚至整個社會福利服務,也都是由政府自行規劃、執行,再由政府單位自行評鑑服務效益。

隨著社會不斷變遷,臺灣這幾年已經邁入老年化與少子化的社會,台灣社會福利工作前鋒、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理事長白秀雄,在「一個不能少」節目上指出,社會福利不是光靠單一政府部會就能夠改善,需要跨部門、跨專業團隊的合作。而且只有政府與民間在伙伴關係下,才能建構一個福利的國家。

白秀雄表示,普及的社區福利服務是非常重要的。以日本京都、大阪為例,福利機構就在生活週邊,子女每天一早在上班前,大約只要花個十幾分鐘的時間,就能夠先到機構陪父母聊天或吃早餐,享受天倫之樂。但臺灣因為都市計畫沒有考慮到社會福利用地,所以當政府或民間必須使用福利用地時,只能自己找尋適合的地點,但所找的地點又不一定適合社區民眾的需求,往往大型機構都設立在偏遠的地區,對真正的需求者很不方便。

白秀雄也提到,臺灣的稅賦公平合理與否需要檢討,但綜觀全世界來看是很低的。國內常常有人說美國、瑞典社會福利很好,他們有、我們就要有,什麼都要政府照辦,卻不盡繳稅的義務,這是很奇怪的現象。

他說,政府也應該努力營造一個廉能的體制,在民眾信賴政府之下,才有機會提升社會福利的發展。

台灣社會福利總盟作為一個民間團體的集合,在去年舉辦16場的社會福利分區座談,與一場全國性民間社會福利會議,彙集眾多民間團體的訴求。總盟也將在每一場的社會福利論壇中,廣邀政黨、政府單位與民間學術、實務工作者一同探究各種社會福利議題,並透過每一論點的意見交換,一方面讓民眾清楚瞭解與關心社會福利的發展,另一以協商、監督的角色,督促政府落實公平、正義的社會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