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一個友善的住宅讓老人或身心障礙者安心居住其中,就成為重要的課題,譬如說階梯間隔不要太寬,電梯按鈕設在低位置就能觸及的地方,或者無障礙的坡道,都能讓住宅不再成為生活中的麻煩。

「視而不見」節目今日探討就一個肢體障礙或視障者而言,一個無障礙環境與社會住宅需求的急迫性。

伊甸專員藍介洲是視障者,出入都靠著導盲犬wish引領路途,由於他住在電梯大樓的高樓層,靠著樓層按鈕旁邊的點字,當電梯門一開,順著藍介洲貼在電梯出口的牆上點字,就能夠確認自己居住的樓層已經到達。

「視而不見」提供另一個重度肢障住家的影片透露,由於無法行動,該患者全天24小時都必須坐在椅子上,如果彎下腰來,沒有鄰居的幫忙就無法扶正姿勢。該患者提到,雖然住家環境不方便,她也不願意搬遷,因為許多房東不願意把房子租給身心障礙者,雖然國宅空屋率高,但是她買不起一棟房屋,只能期待尋找到一個較合適,障礙較少的友善住宅。

視障與肢障需求的空間特性不同,節目所介紹的案例也僅是廣大身障族群的幾個個案,伊甸董事同時也是建築師的施麗月指出,常見如電梯按鈕高度、無障礙坡道、衛浴設備防滑設計,都是容易被一般民眾所忽略的。

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指出,身障患者多數是弱勢族群,經濟壓力可能買不起一棟房屋,租屋就是弱勢族群常見的解決辦法。雖然政府有提供一些經濟補助給弱勢族群運用,但是他們一想到申請補助,房東還要補繳房屋稅等稅金,費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也許就打退堂鼓了。

呂秉怡說,崔媽媽基金會也曾推動愛心房東活動,實際上碰到的責難是民眾普遍教育不足,擔心房子出租給老人,萬一老死在房間還要處理身後事,同時民眾也擔心為了符合身障族群的無障礙需求,要對既有房屋敲敲打打改造一番就退出了。這顯示一個由政府出面主導,安置弱勢族群的社會住宅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