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致力於透過節能減碳理念的融合,創造一個與環境共生的都市的時候,可能沒想到依賴人工設施已經成為大家的習慣,而人工設施的建設,卻需要耗用許多能源、排放二氧化碳所換取來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鄭香君在newtalk「幸福報報-美麗新視界」節目中表示,只要採取因地制宜的設計方式來發揮建築的最大機能,並且落實在日常生活空間,皆能稱為綠建築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2000年一直投入在行動倡議與資訊翻譯上,不但希望能讓國內訊息能與國際接軌,也希望在國際舞台上能看見台灣的存在。鄭香君指出,「在2010年8月我們前往英國參訪,針對綠建築、轉型社區主題,訪查了國外生態都市(ecocity)、自然建築(natural building)、節能綠建築(green building)、低碳發展(low carbon development)的理念與作法,透過參訪國外推動這些理念的機構,引介讓人振奮的成功案例,讓國人了解我們在實務上如何透過節能減碳理念,創造一個與環境共生的生態都市。」

關於綠建築主題,永續轉型團隊在布萊頓 (Brighton)參訪了朱比利圖書館(Jubilee Library),座北朝南,以兩層挑高的閱覽大廳為主構造,有許多的綠建築原則設計,包含照明、通風層面。

鄭香君說,在照明上,南向立面採用大面玻璃帷幕讓儘可能多的陽光導入室內,並且室內有照明強度監控的感測器,若是室內的光線不足會自動啟動人工輔助光源,補足室內照明的強度;通風方面,則以大型通風井善用煙囪效應來做整館的通風換氣,許許多多的綠原則皆在這棟建築物一一展現。

除了人居住的環境之外,社區意識層面也是重要的環節,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產油高峰的趨勢,來增加當地社區對環境危機的因應之道,托特尼斯(Totnes)城鎮是最佳的轉型策略。

鄭香君表示,托特尼斯重建當地的韌性來達到自給自足,食用當地食材,減少食物里程數,並使用當地貨幣以減緩經濟變動;同時透過技能重建(reskill)讓街坊鄰居傳授彼此各項技能,所謂「skilling up,power down」,重拾生活技能,自然能減少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