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奧運之後,北京「垃圾圍城」的威脅蓋過了交通和空氣品質的爭議,成為公眾和媒體最為關注的環境問題。 尤其是阿蘇衛、高安屯兩處垃圾掩埋場,更是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在中國首都北京,市民和專家正在審議商討各種垃圾處理的方式。中外對話網站在北京的運營主管霍偉亞,8月上旬和搜狐綠色頻道等社團組織30多名媒體人員和北京市民參觀了北京的阿蘇衛、高安屯兩處垃圾掩埋場,實地考察城市垃圾處理現狀。 並就目前各方討論中的方案進行了以下的調查。文中顯示,北京市民的環境意識,已經逐漸提高,但問題卻不易解決。

根據霍維亞的報告,高安屯在1980年代曾是北京附近居民的垃圾傾倒點,1995年改造成垃圾填埋場。去年8月30日,難以忍受高安屯垃圾場惡臭的數百居民曾手持標語戴著口罩,上街表達抗議,引起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至於阿蘇衛,建成於1994年,北京最早的垃圾填埋場,現在每日填埋生活垃圾3800噸,超出設計量1800噸,垃圾焚燒項目將在年底開工建設。因早期建設的垃圾填埋場防滲性都很差,填埋場滲濾液污染地下水,有媒體報導阿蘇衛周邊居民的患病率增加或與此有關。

根據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的資料,北京垃圾以每年8%的速度增加,2008年日產垃圾1.84萬噸,預計2012年全市垃圾生產量將達日均2.5萬噸,2015年達日均3萬噸,屆時,北京現有垃圾填埋場將全部填滿。

面對垃圾量加速整長,北京市政府早在1996年就已經提出垃圾分類的倡議,民間組織“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也在這一年開始在北京市的社區中試驗垃圾分類,但十多年過去,生活垃圾依然混合填埋。

北京市公共場合中佈置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種垃圾桶。但城市居民都知道,即使他們願意在源頭做垃圾分類,末端處理時分好的垃圾還是被混合在一起填埋,缺乏分類運輸、分別處理的機制和設施條件,這正是多年分類無果的原因。

霍維亞引用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設施處副處長衛潘明的說法,“我們設施建設的很快,但是垃圾增長量更快,壓力比較大。所以要通過源頭分類,資源再利用,減少垃圾產 生量,每年降低一到兩個百分點,到2015年實現垃圾總產生量的零增長。”他認為,這是政府新一輪的垃圾分類表態,但實踐上還未見有多少改進。

一些民間環保組織欲模仿日本的做法,把詳細分類作為最終目標,暫時先從簡單分類做起。但做垃圾生意的合加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景志認為不應該過度分類。 “有機質如剩菜、剩飯分出來非常好,但其他的東西垃圾處理廠的機械設施完全可以進一步分出來,為什麼要在源頭上耗那麼大成本?” 他認為“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定義也有問題,一般人理解一個爛蘋果是不能回收的,但“在我眼裡這個爛蘋果一定是可回收的,它可以做成很好的有機肥料。 ”

霍維亞說,貌似簡單的分類,宣導了十多年,仍沒有一個清晰、可操作的機制。

目前中國600多座城市每年產生近1.5億噸城市垃圾,大部分都在面臨垃圾處理的麻煩。包括北京在內的很多城市都想發展垃圾焚燒項目,以此快速實現城市垃圾的減量化。

不管怎樣,垃圾焚燒在中國正處於上升階段。“存在是合理的,國家確實是要提高焚燒比例。我們即將在今後一兩年內建成幾個大型焚燒發電廠。” 張景志說,“垃圾焚燒作為BOT,利潤模式是兩塊,第一是政府垃圾處理補貼,第二是上網電價補貼。”

電價補貼來自電網公司,對於受垃圾數量困擾、急於尋找垃圾出路的地方政府來說,焚燒通過特許經營既能解決垃圾問題又沒有財政壓力,是一個相當划算的選擇。

“特許經營制度可以為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合作進行垃圾處理搭建平臺,垃圾收集、運輸、處理等環節都可以實行特許經營。” 特許經營專家徐宗威認為,只是“垃圾設施的投資規模大,回收期長,民營企業進入時,需要對可能存在的困難和風險有足夠的分析和判斷。”

但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傅濤強調,“垃圾處理作為政府職能之一,仍屬於公益性事業。政府可以請別人幫它做,但並不能因此免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