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將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媒體斗大標題「台灣三年損失6500億元」「企業大老:年輕人月薪將從22k 降到15k!」真有這麼恐怖?年輕人將永無翻身之日嗎?

必須先承認,中韓簽署FTA,兩國將在二十年之內對90%的製造業商品撤銷關稅,以達互惠,確實對台韓重疊性頗高的產業造成衝擊,包括:石化、鋼鐵、面板、紡織、工具機等。

但受影響金額有多大?仔細看工研院給的數字,「未來三到五年,台灣製造業產值有極大的衰退機率,衰退機率介於1.59%到3.85%,衝擊金額高達2600億元到6500億元」。換句話說,媒體揭露的是最嚴重的數字,也許是為了銷售量和收視率,也許是單純為了示警,要人民做好最壞的打算。

南韓已和46個國家簽FTA,台灣只有7個,且大多是中南美洲國家。台灣作為一個主權和經濟的獨立體,也想積極參予區域貿易協定,無奈中國老大哥始終有不同意見,逼得台灣當局目前似乎還找不到出路。

多數民眾對於FTA這個議題深感遙遠,也不想弄清楚,只是聽到多位企業大老提到,「最快幾個月南韓產業向上、台灣產業向下,台灣產業利潤越來越薄,未來年輕人月薪不是22k,只剩一萬五!」突然間,上班族繃緊神經,很擔心薪水還會倒退嚕。

月薪是否會回到15k,各企業領導人有不同見解,有的樂觀,有的則極度悲觀。持平來說,我認為,「低薪化」至少是未來五到十年的常態,想要加薪,不能只期待企業的良心,而是產業結構來個大調整。

「低薪化」之所以成為常態,和三角貿易有極大的關係。我曾在這個專欄提到,自從2000年阿扁上任之後,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重逐年攀升,從當年一月僅有12%,到前年底一路飆高到54%,最可怕的是,資通訊產品海外生產比將近9成,表示每100元接單中,只有10元在台灣製造。

這數字背後的意涵是,三角貿易越發達,即使預估上市公司今年獲利將創新高,但由於製造大本營在海外(尤其是中國大陸),使得台灣本地就業機會偏少,一旦啟動加薪,也是針對缺工的海外,而不會照顧到本地勞工。

再加上企業海外賺了錢,多數不會匯回台灣,而選擇在當地繼續投資,創造更多就業和投資機會,惡性循環下,台灣勞工和上班族的處境越形艱難。因此,與其說,中韓FTA造成薪水倒退,不如說是,台灣的生產結構出了大問題,但官員不願正視,只想把責任推給FTA,真是萬分悲哀!

作者:盧燕俐(資深媒體人,理財專家)

(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