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朋友很緊急的打電話跟我調頭寸,說是「家中發生意外,急需用錢。」我不解,他在出版界小有名氣,月入二十萬元以上,就算沒有千萬存款,起碼也應有個幾百萬元,要應急應該不是難事。

我小心翼翼用推敲的口吻問,「是否之前投資失利,手上現金才不夠?」朋友的回答也很乾脆,「不是啦,是日子過得太爽,吃好用好的,存摺裡永遠沒有超過二十萬元,這次家裡出事,給我上了寶貴的一課。」

我知道朋友愛吃美食,但萬萬沒想到,他和太太每天上餐館,平均一人一天就要花一千元,一對夫妻一個月下來就要花六萬元。吃要享受,穿的衣服也不能太差,喜歡的棉T上千元不嫌貴,還能一次買五個顏色,最新的手機也不容錯過,且每一季都要出國玩,難怪月入二十萬元還是只能當月光族。

「活在當下」,是我認識的每個月光族最常用的藉口。「努力享受花錢,不把財產變遺產」,也是許多卡奴花錢的理由。這些說法看似有理,但如果還未到財富自由的階段,就放棄理財規劃,只怕漫長人生路無法應付各種突來的風險。

曾有朋友跟我激辯,「某知名作家,年過五十,他年輕時立志不買房,現在日子過的也不錯,每天吃吃喝喝很愜意。」我回說,「是啊,起碼他老婆要同意這樣的價值觀,不會為了常常搬家而吵架。」

人生有多元的價值觀,買房不一定對,租房子也不一定錯,重點是要清楚自己的性格和需求,在能力範圍內,做適當的理財規劃,至少萬一發生任何意外,可以不必到處求人,甚至看人臉色。

但要注意的是,理財也無須理過頭,為了錢,失去生活樂趣和品質,卻又本末倒置。另名女性友人想買房子想瘋了,夫妻倆月入十五萬,在大台北地區算水準之上,但想買十年左右華廈,預算依舊不足。

妻子只好拼命省吃儉用,對先生的支出也看的緊。某日,夫妻間發生嚴重的爭吵,只因先生提議買兩台小摺,假日就可以有新的玩法,太太則堅持:「兩台小摺就三萬元,拿去買房該多好!不准就是不准!」老公氣到脫口而出:「難道我們這一生就是為了房子而活嗎?」

最後的結局是,為了夫妻感情,小摺依舊買了,買房基金也快存到了,只是華廈目標太遙遠,改買中古屋,經濟壓力大大減輕。所以,我常講,人生可以很有彈性的過活,在理財目標和生活品質中取得平衡,需要經驗,更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