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附今年台南市長選仗,策略交鋒得如火如荼,部分媒體紛紛預言式的協力報導著,左右市長選舉最終結果的「中間選民」,將是藍、綠陣營人馬在保住「區域基本盤」後,接下去該盡心竭力擄獲其偏好的重要目標。面對這些在媒體傳聞中,聽似可將台南選戰局勢一瞬間扭轉180度的選舉人口,各方記者報導乃至候選者憑藉我們無從考究的民調方法所得知的分析資料,有的保守宣稱,這些人口實佔台南總選舉人口的百分之四十、有的說接近四成五,更有甚者分析後宣稱最少有五成。並且,不少候選者皆是依循如是差異顯著的分析資料,作為各自擬定選舉戰略的基礎依據。但在「事實只有一個」的現實情形之下,我們可以得知,也許實有候選者正在嚴重地錯估情勢,而將細心策畫的競選步調逐漸導向終將迎來敗選的結局之中。 

然而,這些我們慣常在大小選舉當中,盡信(抑或無意忽略)其準確性的民意調查,以及該些調查結果所推導而來的「中間選民」人口,極可能只是所謂調查研究中的「項目無反應者」,意即在接受研究人員以電訪、面訪、問卷調查來詢問:針對此次市長選舉候選人支持傾向之類題時,選擇以中性選項回應(回答:都可以、都不喜歡),甚至拒絕答應的地區選民樣本。 

在此類政治科學的研究當中,所有嘗試以「問問題」來檢視真實民意的研究方法,都有可能因為存在測量工具上的差異,而直接導致研究所呈現之結果至終大相逕庭的情況,例如面訪或電訪當中,訪員所使用之語言(國、台、客語)、甚至題項本身的用字以及表達語氣,都有可能是影響受訪者選擇答題方向的影響因素。再者,當我們論及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的實際互動狀態時,也能進一步回頭向民意調查方法提出質疑的基點,在於受訪者究竟是否誠實地回答了問題?以及,針對受訪者本身,到底存在甚麼樣的解釋理由能證明其如實回答了問題?此些,都是簡單、但近乎無從考究真實答案,卻深深影響調查結果的重大因素。 

綜上所述,我們即可回過頭再提問,台南市長選舉的候選人究竟是要抓住「誰」的胃口、「誰」的選票,抑或他們都只是蒙著頭,又依循著可能在測量工具上存在錯誤而顯示與事實相悖的民調結果,在花車上奮力舉臂抬首,卻始終只是在選情告急時原地踏步呢? 

 

文/朱原慶  (台南市永康區選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