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代質詢的場合,總是上演一齣齣的「人性現形記」。嘉義市長涂醒哲近日在施政報告中提到LED路燈裝設亮度是過去的3倍,竊盜率下降17%。有議員認為他吹噓,且犯罪率高低不可拿來當政績。地方首長展現施政成果天經地義,民代求曝光也是人之常情;但這樣或因政黨、或因個人喜好厭惡而對政績帶有不屑與藐視的態度,不僅僅是違背正義原則,更是有典型的政治思考,問政難以成立。為了選票、為了意識型態,把對手鬥臭是某些政客必經的過程。但政治人物皆有項「殊途同歸」的民主風度原則:政黨不同,謀民眾之福無異。

  民主的原義是「民眾的統治」或者「大多數人的統治」。美籍奧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一書裡提出的民主概念被普遍接受。他認為:民主是政治決策的一種制度安排,是由人們定期選出政治精英進行統治的制度。但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原則與機制在台灣已嚴重扭曲為多數是暴力、少數是正義的反民主傾向,即多數人的權益得不到保護與保障,反而更注重少數人的訴求與利益,少數正義成為一種趨勢。在台灣發生的諸多爭議事件中,極少數人的觀點,受到社會的關注,其權益得到更多的保護。似乎只要聲音大,就代表正義與正確,某些民代大抵也是認為「說話大聲」就贏了。像韓片「失控隧道」很寫實的描述媒體的嗜血與高官的作秀心態,在政黨與個人利益大於少數人的時候,是非是可以被扭曲的。往往,在選舉利益的血腥與晦暗驅使下,有人可能認為繼續掩耳盜鈴,就能以威權的方式消滅真相。甚至有民代濫用言論免責權,自認一己可代表全體民眾,而不是針對事件本身的對錯做討論,不但不是論政,也無法解決問題,更將政治理念變成政治算計,成為無風作浪,打壓言論自由、不懂法為何物的芝麻綠豆官。遺憾地,就像是嘉義市一些議員忘了涂醒哲解決了多宗具爭議性的工程與建設,未能作出更客觀和真實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市長是由民選產生,經民意授權,不容隨意剝奪。議員當然也要尊重選民,勿因黨派利益任意否定首長,要著眼於最根本的社會和權力結構問題,民眾不能容讓議員為了鞏固自身權力和牟利而無理干擾市政。

  當然,政黨「上面的指示」若凌駕於法律、專業與民意,與獨裁無異。真正民主的良性機制,照理應該先由代議士的專業問政、法案審查……等客觀的「真理決」後,再交由民眾的「多數決」,甚至會影響到代議士的表現評價甚至是去留問題;但目前台灣的民主機制,受到某部份媒體「操控」,竟邁向「畸型發展」:民眾容易被誤導,產生主觀的意識型態判斷,包括有個人或團體的利害考量,其「多數決」的結果,代議士可能因為要爭取選票,必須「自行放棄」專業理性問政的「真理決」,因此直接轉變成訴諸民意或是黨意的一種變相「投票部隊」,成為黨的「橡皮圖章」--黨意打手。

  也就是說,台灣政壇的亂源之一,即充斥許多「自戀」的正義民代,烏合之眾,使社會風氣暴戾,不合我意即義無反顧的反對,那麼原本想用「真理決」來引導「多數決」的無可厚非,恐將變成「偏執決」在戕害「民主決」的一種嚴重自以為是!比滿清當年的義和團還要荒謬。政治求的是平穩,不是賭徒式的政治操作。當政治人物,首先要問的是自己有多愛這個地方?也許愛一個城市看似是很虛無的東西,但只有具備一種對城市獨特的情感,才會驅使我們找尋轉機。如果民代氣急敗壞,面對重大議題時前言不對後語,沒有民主風度,只會令公眾譴責與失望。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