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深夜「酒店關門」前,台北Shangri-La酒店6樓Li Bai Lounge的經理Emma(鍾),從陳列Islay(艾雷)島Whisky的酒架上取出一隻造型獨特、瓶身幽黑的酒,倒入約15c.c.的量到威士忌酒杯裡要我試試。

它的酒體呈現Crème Brûlée表層焦糖的顏色,散發出淡淡的烤麵包香、香草香;我將酒杯捧在雙手的掌心,慢慢散發出清淡的煙燻香、檸檬香、椹果香,入口後口感如絲,逐漸散發出優雅的泥煤香、煙燻香、蜂蜜香、栗子香等多層次的香氣。我很納悶看著Emma這是怎樣的一款Islay酒,原來它是「被譽為世上泥媒味最重」Bruichladdich旗下的Octomore系列。她說,這家酒廠的亞太區品牌大使Murray Compbell將在「李白居」(2378-8888轉)主持一場品酒會(4月22日下午3點起),喝3款不同風格的Malt與一杯Cocktail。

我對Bruichladdich並不陌生,而且在2010年前的六、七年這段期間喝很多。那晚回家把我多年來有關這瓶Whisky的剪報資料取出溫故知新一番,也想起喝酒吃喝與採訪的點點滴滴。就那麼巧,某家電影台最近還重播Morning Glory(麻辣女強人,2010)這部電影)。男主角哈里遜 福特在這部電影喝的就是這瓶Bruichladdich(布萊迪)。

更早些年HBO曾播出Morning Glory,電影描述紐約一位落魄的資深夜間電視新聞主播(哈里遜 福特飾演),不情願上晨間新聞的主播檯,白天上班在自己的辦公室喝酒,要上節目的前一晚,故意去‘21’Club餐廳與其它電視台的資深主播喝酒聊過去,讓充滿抱負的年輕製作人(由Rachel McAdams雷秋 麥亞當斯飾演)急著跳腳,到紐約幾家他常去的Bar找人,最後在‘21’Club找到他正與幾位業界老同事喝酒,強押他上計程車回家。

每次看這部電影我總是心有戚戚焉。我從1970年代末期進入新聞界,如今這行業已不復當年,但我也只能以此行業勉強維生;唯一不變的是,還是經常在「老外」常出入的Bar(像這晚在「李白」)或Pub(就在前一晚在Carnegie's)喝酒;紐約的‘21’也是我常吃喝的餐廳(我在One Golf雜誌2012年2月號這期有一篇深入的報導);同時我也曾常喝Bruichladdich。

「李白居」這個周末品嘗Bruichladdich的3個系列:The Classic Laddie、Port Charlotte、Octomore 07.1以及用Bruichladdich調成的Cocktail Penicillin(通常用Islay的Whisky與蘇格蘭Whisky為基酒調製)。

根據蘇格蘭威士忌協會的規定,整個蘇格蘭有5個威士忌產區,Islay島是蘇格蘭眾多島嶼中位在最南端的一個小島,居民約3500上下,卻有8家釀酒廠,以人口比例計,是世上釀出最精美威士忌的地方。Islay島最早的移民是Gael(蓋爾人;Whisky是蓋爾語「水」),接著是挪威人,直到1266年才併入蘇格蘭;縱使如此,Islay島仍擁有半自治的主權,時至今日該島正式的領主是查爾斯王子,他的母親即是英國女王。Bruichladdich是蓋爾話,也就是海邊的一角或海邊的緩坡之意,或有「浮起(上升)的海灘」之意,因為退潮後海藻、海邊的道路全都露出來,曝露在陽光下空氣之中。

我之所以偏愛Islay的Whisky,是因為它每款酒的「個性」都非常明確、直接,如同我欣賞有個性的女人,而不只是漂亮。Islay島的燃料是泥煤,海風也提供鹹的風味入大麥,因此釀出帶有海水鹹味、煙燻味的Whisky,這種煙燻味是泥煤燃燒所產生的,也成為Islay島Whisky最具代表性的味道或風味,差別的是程度的不同,我喝過的像Laphroaig的泥煤香就比較強烈、陽剛帶有刺激性(我很喜歡的一款);Bowmore則屬比較清淡、口感也較柔美,不會有「攻擊」的風格(Bowmore是我最先接觸到的Islay島Whisky,約1980年代末期,該品牌屬日本三多利擁有,在台灣相當普遍);Ardbeg則以泥煤香濃郁、口感粗爌見長;Bunnahabain這瓶則帶有海草香、辛香味、蜂蜜香;Lagavulin則以烤麵包香、奶油糖果吸引人。

在2012年7月法國Rémy Cointreau集團買下Bruichladdich之前,這瓶酒是由高雄常瑞貿易公司代理進口。1990年代我在「自立晚報」撰寫餐飲新聞,因採訪認識該公司負責人Michael(張)夫婦,他們經常到英法拜訪高端的獨立釀製酒廠,將Whisky或Cognac引進台灣,這些價格昂貴的烈酒在南台灣擁有相當的市場,「因此賣不到濁水溪以北」當年Michael開玩笑地對我說。我很佩服他的眼光,也常有互動、品酒因此成為好友。(Michael還引進英國葡萄酒評論家Hugh Johnson在匈牙利投資的甜白酒Royal Tokaji)。

當時我喝各種年份的Bruichladdich,對這款酒細緻、優雅、華麗、和諧的口感留下深刻的好感,迴異於我之前所喝過的Islay。1881年成立的Bruichladdich,歷經諸多變化,到2000年底被倫敦一位葡萄酒代理商人Mark Reynier買下後,他延請Bowmore的資深、知名釀酒師Jim McEwan到Bruichladdich。根據紐約客雜誌於2013年的一篇深入報導指出,他們倆人用一種巧妙的方法將酒體在木桶的熟成時間由一般的10年縮短為6年,釀出年輕仍充滿美味與芳香的威士忌;此外,McEwan用葡萄酒桶取代波本桶來陳年,添增酒體的顏色與風味。紐約時報在2011年12月一篇有關Islay的評比,認為是Bruichladdich最溫順、最細膩的一瓶,它帶有柑橘、蜂蜜、奶油糖果等香氣。

McEwan同時開發Port Charlotte系列,用100%蘇格蘭大麥釀製,屬Islay帶有泥煤香的傳統風格,不過與島上其它7家酒廠所生產的Malt Whisky相比,不論The Classic Laddie還是Port Charlotte系列都還不算有泥媒味,頂多是煙燻味比較濃,除非是被譽為世上泥媒味最重的Octomore系列。不過,就我的觀點,Octomore系列還不夠「強勁」。

更特別的是,McEwan用當地的22種植物與花釀出一款Gin Botanist,於2009年推出,這是Islay 島唯一的一款Gin。(Shangri-La酒店有引進,我寫一篇報導刊於在newtalk.tw/觀點/開講無疆界的專欄,2015年11月6日。)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