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歷史都是殖民史,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是從別的地方走到現在身處的所在。倫敦瑪莉皇后大學Felipe Fernández-Armesto教授Civilizations(文明的力量,左岸文化。)

春節假日,讀 The Economist(年底年初的合刊號)與午夜的佩拉皇宮(Midnight at the Pera Palace:The Birth of Modern Istanbul. By Charles King):葉品岑譯,麥田出版,2017。「經濟學人」周刊這篇「世紀之都」維也納的文章與「午夜的佩拉皇宮」的伊斯坦堡都有輝煌的歷史,至今對世局與人類都有深遠的影響,這兩個都市當時吸引各種族的人口、不同的文化與各種宗教並陳;再看看二戰之後成為世界最具有影響力的美國,也是由移民與各色人種匯集建立的國家;不禁讓我想起「文明的力量」作者在1998年出版時序文最後的一句話「所有的歷史都是殖民史,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是從別的地方走到現在身處的所在。」

曾經看過一篇短文,若一個人流放到天涯海角,最好的陪伴讀物就是The Economist,我缺少冒險犯難的勇氣,因此不想有這種經驗,但卻是長途飛行或度假的最好伴讀。這雜誌每年底年初的合刊號,增加了許多篇深入報導的文章,而且題材無所不包。其中這篇City of the Century(世紀之都)敘述這個曾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當時融合不同的民族、階級、信仰與世界觀,它所產生的文化與思潮如何形塑今日的西方社會。今日許多心理學、哲學、經濟學、藝術與建築等諸多領域的學說與應用都源自19世紀在維也納各領域學者所奠下的基礎或建立延續下來。該文指出19世紀後半世紀的維也納除當地居民外還有義大利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斯洛文尼亞人(川普夫人就是來自這個國家)、摩拉維亞人、德國人以及捷克人,到1910維也納已有2百萬人,是世界第6大都市;帝國快速的工業化累積了許多財富,許多猶太人與猶太家族改變這個都市的景觀。

午夜的佩拉皇宮-近代伊斯坦堡的誕生。從這本書的副題就很容易了解這本書的主題,它不是一本小說,作者King(美國喬治城大學國際事務的教授)根據各種檔案與文憲完成這本書,以Pera Palace(佩拉皇宮)這家建於(1892)鄂圖曼帝國首府君士坦丁堡的酒店為背景,見證這個都市從鄂圖曼帝國、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帝國的滅亡到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1923)改名為今日的伊斯坦堡,但她總是展現不同種族與多元文化與各種宗教的包容與活力。

1883年10月從巴黎出發的東方快車首航終點站就是2896公里外的東方君士坦丁堡;佩拉皇宮酒店於1892開幕後就成為東方快車客人住宿的酒店,當年這家酒店就有電梯的設備,是歐洲僅次於巴黎艾菲爾鐵塔的第二部電梯(p. 16)到1906年這個都市有97萬7千人,其中穆斯林約有56萬人、信奉希臘正教有20萬6千人、其它還有亞美尼亞史徒教會基督教徒、猶太教徒、羅馬天主教徒與其他宗教的少數民族(p.76)。當時這個都市的居民最主要的身分認同為土耳其人,但也有人登記為庫德人、阿列維派、亞美尼亞人或高加索人(p.24)。作者引述當時一位英國軍人派駐在君士坦丁堡的家書描述這個都市,街道本來就是五花八門的多元景象,充斥不同的人種,突厥人、亞美尼亞人、希臘人、猶太人和許多其他種族的組成固定居民……(p.67)若以國籍分有希臘、英、美、法、德、俄等。在土耳其建國之前,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文報紙有11份、希臘文報紙有7份、法文報紙有6份、亞美尼亞文報紙有5份、猶太人使用的語文報紙有4份、英文報紙有1份(p. 146)。

在唐納 川普就職總統那天,蜜雪兒 歐巴馬身上那套勃艮地顏色的連身衣服,是出自台灣旅美設計師吳季剛(Jason)之手。美國媒體向來喜愛拿現任第一夫人的裝扮與作為與1960年代的賈桂琳 甘迺迪相比,但那是20世紀的年代;我認為非洲裔美國人的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才是21世紀象徵,而蜜雪兒巧妙的透過穿著的選擇傳達美國種族大熔爐的精神。如在歐巴馬兩任總統就職舞會上,蜜雪兒都穿吳季剛所設計的禮服;第一任的另一套,淡黃色蕾絲邊的禮服和外套,是出自古巴裔美國服裝設計師Isabel Tolado的傑作,他(她)們都是從外國移民到美國發展而有成就的設計師。

紐約時報權威的時尚評論家Vanessa Friedman在歐巴馬卸任前夕撰寫一篇文章細數蜜雪兒穿甚麼與它的重要性,她說,蜜雪兒在這兩任第一夫人期間將服裝發揮的角色超過之前的任何一個政府,這篇文章詳列蜜雪兒所穿過服裝的設計師名字,有美國人有移民到美國的外國設計師。蜜雪兒不同於賈桂琳與雷根夫人南茜或其它第一夫人將穿著只視為必須遵循的規範與約束,而是將服裝做為展現她的獨立性與不同觀點的手段,融入到她自己所要履行的角色並且傳達丈夫(歐巴馬)的設定議題。

或像美國Brooks Brothers服飾,在麻州Southwick廠的員工來自四十多個不同的國家,使用三十多種不同的語言,「有如一個迷你聯合國」,因此該廠提供兩年的英語課程,由熟練設備的專家訓練那些不懂英文的新移民員工熟悉工作流程。

台灣要全球化,走出去是一種途徑;吸引外國人或不同種族的人來台工作或居住也是一種方法。台灣人若能以更寬廣更包容的心胸盡快吸收或轉化「新移民」帶來的活力與文化,或放寬現行法規讓更多外籍人士在台落腳,勢必為台灣創造新的格局。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